三大球职业化到底有没有用?
2016-08-26 10:04:00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三大球职业化到底有没有用?

  本报记者 邬恺山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张喆

  ■本期特邀嘉宾

  《体坛周报》副总编 马德兴

  广州岁月明星足球俱乐部理事长 彭伟国

  在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上,女排姑娘们为中国三大球赢得了荣誉,中国女足闯进八强也算完成了任务。女排和女足这两个项目,不仅在中国体坛,甚至在世界范围内的职业化道路都不算是走得顺畅。但恰恰是从这两个“伪职业化”领域走出来的队伍,这次在里约奥运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相对而言,国内职业化表面上红火的男篮,在里约输得溃不成军;在中超金元化背景下的中国男足甚至未能获得进军里约奥运的机会。下周,2018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开打,中国男足的前景同样不乐观。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再次成为时下热点:职业化对于三大球这种集体球类运动到底有没有用?

  举国体制和职业化

  不该对立

  张喆:目前整个中国体育的体制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次里约奥运体现出了这个新的变化。我认为举国体制和职业化并非对立的模式,两种模式在推动竞技成绩上面都有成功的案例。关键是,三大球的职业化是否应该和国字号球队的竞技成绩盲目挂钩?我们搞职业化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

  马德兴:举国体制讲究用行政力量和思维进行管理,集中一切资源来发展竞技体育,这在很多个人项目上是可以取得短平快效果的。包括这次英国取得的奥运成绩也证明了这点。职业化则通过市场的力量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它的目标是在项目普及率、市场化、竞技成绩三者取得共赢,三大球项目的发展符合职业化的需求(当然,三大球男子项目与女子项目各自的职业化程度不能简单类比)。从目标来说,职业化和举国体制并不冲突,但中国体育受制于资源不充分,两者在管理方式上面存在冲突。集中到三大球上面,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官本位思想作梗。三大球的职业化程度与国字号球队的竞技成绩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必然联系。

  彭伟国:只要是搞竞技体育的,没有人不追求成绩,这和举国体制还是职业化无关。当初我们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第一代球员,即是受益者,也深知个中曲直。1994年中国足协所以搞职业化,出发点是那时候专业体制下足球的成绩不好,管理者想用一条新的路子来促进足球水平的发展。这意味着,其实我们搞职业化还是陷入了传统的竞技成绩决定一切的套路,这必然决定了我们的职业化路子不完善。后来的篮球也是模仿了足球的路子,所以并非是职业化耽误了足球和篮球的竞技水平,而是我们职业化的方向出现了偏差。

  三大球发展须遵循客观规律

  张喆:显然,三大球项目竞技成绩的好坏,不能成为否定举国体制或职业化的原因。我觉得三大球竞技成绩的好坏,一定有其共通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尊重这个规律?

  马德兴:三大球竞技成绩的好坏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结果的不确定性,无论本届奥运会还是以往的历届大赛,很多偶然事件会改变一项赛事、一届赛事的结果走向。三大球项目有着复杂的自身规律,比如基本实力的保障、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高科技手段的介入,这些都会成为决定竞技成绩结果的因素,也是规律的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比如这次12强赛,怎样在保障职业俱乐部利益和国家队建设之间取得平衡,就是一个很讲究技术含量的课题。

  彭伟国:举国体制和职业化只是三大球竞技发展的手段,决定成绩好坏的具体因素还是在于人。尤其在足球领域,一场比赛瞬息万变,任何一个细节都会影响结果,但没有人才作为支撑就一切空谈。所以,不论举国体制还是职业化,都应该为培养人才服务,这也是尊重竞技体育规律的前提条件。

  张喆:其实直到今天,在很多外国媒体的眼中,中国参与三大球运动的人口数量远远少于乒乓球。所以,在谈三大球与举国体制、职业化的矛盾时,不如先把目光放到如何提高中国这三大球的“普及化”上面。我们目前还是一个“看球”的大国,而不是“打球”的大国!

  马德兴:要发展竞技体育,肯定要建立在全民参与的基础上。中国的奥运夺金项目大都是国际上的小众项目,这是老生常谈了,但不代表它们在中国没有普及的基础。三大球虽然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高,但真正热爱并投身其中的人究竟有多少?这两年,我们很多人动不动就喜欢谈“体育产业”,但没有参与者,没有消费市场,哪来的产业?不先谈普及就谈产业,是否本末倒置?

  彭伟国:完全同意马德兴的观点!这两年我们这批退役老球员都投身于中国的足球青少年培训工作上,深深感受到从事足球运动的人口基数是远远不够的。虽然,从事某项运动的人口数量和竞技成绩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但没有足够参与的人数肯定会对选材造成影响。这几年国家确实重视了足球运动的推广,也制定了“校园足球”的政策,但现在很多地方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严重缺乏普及足球的场地、师资,各类良莠不齐的培训机构一窝蜂地抢所谓的市场。

  12强赛中韩对抗无谓输赢

  张喆:中超如今进入金元横行的时代,我们也确实成为了亚洲职业足球的焦点。但中超联赛是否真的足够职业了呢?

  马德兴:就以本周的亚冠为例吧。韩国职业联赛很多高水平球员已经外流欧洲、日本和中国,这次他们备战12强赛的21人大名单中只有3人来自本国联赛。但即使韩国联赛的竞争力在下降,但他们和我们的中超球队依然对抗占优。不是说中超已经职业化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只是中超的资本吸引了更多优秀外援而已。从最近两场亚冠比赛来看,我们的本土球员与韩国球员相比还是有能力上的差距。

  彭伟国:这段时间中韩在俱乐部和国家队层面都要直接抗衡,我也代表中国元老队,27日将在首尔参加中日韩的三国元老赛。从这几年的三国元老赛我就感觉到,韩国人对足球真的是重视,只要是比赛就一定要争胜,他们的元老球员都保持了和他们做职业球员时一贯的作风,这就是长期“职业化”培养起来的意识。我感觉韩国足球界这次对亚冠和12强赛都很重视,因为他们不愿意输给用金钱烧起来的“中超”!

  张喆:怎么看待即将开始的12强赛中韩之战?

  马德兴:中国足球已经脱离了亚洲顶级水平较量长达15年了,这次能进12强赛已经是赢。现在谈输赢我们都是纸上谈兵。

  彭伟国:第一场客场打韩国难度很大,中国队除了拼,还要看运气。我看足协领导之前说“2050年中国足球要达到世界顶级水平”,那么距离现在还有24年。我们不在乎提什么目标,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了什么!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