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港选手奥运夺金为啥难?
2016-08-18 15:54:00 来源:人民网
原标题:中国香港选手奥运夺金为啥难?

新华社香港8月17日体育专电

新华社记者张雅诗

里约奥运会赛事如火如荼,香港市民一如以往对港队表现充满期待,可是结果未如理想。20年前,香港夺得首枚奥运金牌,此后在四年一度的世界体坛盛事中只添过一银一铜。香港在出产竞技体育人才方面似乎不太给力。

此间有体育界人士指出,这跟整体社会对体育事业的看法,以及运动员资助机制有关;建议培育精英运动员,从提升孩子兴趣入手,帮助他们设定目标,继而攀上奥运阶梯。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帆船手李丽珊为香港摘下首枚、也是至今唯一一枚奥运会金牌。其后,中国香港选手取得2004年雅典奥运乒乓球男双银牌,以及在2012年伦敦奥运自行车项目取得铜牌。

香港教育大学健康与运动科学系主任周鸿奇表示,自从取得首枚奥运会金牌后,香港投放在体育方面的资源不断增加。例如香港体育学院在利用科研支援运动员的表现方面,已经做到世界级水平;中国香港奥委会更有专门部门帮助运动员计划退役后的工作路向。然而,香港并未因此而成就更多的奥运会优胜者。

“香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大都以兴趣休闲为主,以体育为未来发展目标的并不多。”周鸿奇说,香港家长普遍觉得搞体育长远不能赖以为生,较少年轻人投身全职运动员行列。

他说,孩子运动时间是否足够,也在于家长有否安排子女课余时进行体育运动,因为不同于其他学科,体育不需要回家做作业。根据特区政府教育局要求,小学每周要有大约70至90分钟的体育课,中学为90至110分钟,与邻近地区相若。

弓步、出剑、进攻……今年17岁、就读英华女学校的黎乐心从小学5年级开始练习击剑,每一动作有板有眼。“学校老师很鼓励我玩击剑,妈妈就希望我多做运动。”黎乐心原本还学跆拳道,但因为准备明年考大学而暂时放下。

即将升读初三的汤颂然也已学习花剑多年,他同时是一名羽毛球健将。纵然被教练称赞具体育潜质,但他表示不会考虑全职发展体育,因为“香港运动员出路比较窄”。

“我希望长大后成为香港足球代表!”今年9岁的梁文恺热爱运动,每星期有3至4天练习他喜爱的足球和击剑。暑假期间,他跟爸爸来到位于港岛坚尼地城的一座公共体育馆参观“活力奥运观赏站”展览。梁爸爸对记者说,儿子自从参与了体育活动,连带学习能力和专注力也提升,至于他将来怎么发展,是否当运动员,由他自己决定,而目前最基本的是要把书读好。

香港资深击剑教练何子明表示,打造精英运动员应从培养孩子对体育的兴趣开始。“很多孩子最初只是觉得这项运动好玩,当他们玩得开心,感兴趣,自然会努力争取好成绩。”他说,香港孩子的优势在于灵活变通,若加上有系统的训练,很多都可以有很好的成绩,在奥运会得奖并非难事,只是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倾向为学术成绩而牺牲体育。

周鸿奇认为,培育竞技体育人才和培养孩子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两者同样重要。中国香港奥委会安排精英运动员担任推广大使,不时到学校做推广,让学生以这些运动员为学习对象和目标,刺激学生接触体育活动的动机。

事实上,近年来香港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上屡获佳绩,“亚洲第一”“世界冠军”等荣誉均出现在香港体坛册上。但对大多数运动员来说,奥运奖牌才最耀眼。周鸿奇认为,香港运动员可以先集中应对亚运,积累实力,再冲击奥运奖牌。

如何让香港运动员水平提升,何子明表示,到国外参加比赛和接受训练是其中一项重要元素,可是费用高昂,并非每个运动员都能负担得起。虽然击剑是香港的精英体育项目之一,获得的政府支援相对较多,但要得到出国受训的资助也不容易。

周鸿奇认同,运动员资助机制值得有关方面思考。“究竟是运动员成绩好所以才资助他们,还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资助而获得好成绩?”他坦言,这是鸡与鸡蛋的问题。香港往往是看到孩子有更上一层楼的潜能,才开始给予专业训练。那么,要把他们推到奥运会颁奖台最高点,自然要花较多时间。同时,他也提到,香港终究只是一个城市,政府对体育资源投放的力度,难以跟国家队相比。

他说,体育有助孩子们建立信心和斗志,并提升精神健康,无论他们最终是否踏上精英运动员之路,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建立起终身运动的习惯,这对社会整体发展都有好处。(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