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从第二届中国智慧城市国际博览会上获悉,通州在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同时,将用3年时间打造出海绵城市示范区,实现70%的雨水就地消纳,让未来雨季不再“看海”。
在通州展区位置,一个5D城市模型引起参观者驻足。据北京建筑技术发展公司研发中心经理罗淑湘介绍,通州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申报时承诺净流系数控制率要达到85%。通州现已形成规划方向,即实现70%的雨水就地消纳,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目标。
据悉,试点区域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两河片区,西南起北运河,东至规划的春宜路,北至运潮减河,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
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任务包括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公园和绿地、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水系整治与生态修复、防洪与排水防涝、管网建设、管控平台建设等七大类51项建设工程项目。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是依靠透水、蓄水、下挖、排水等来实现。对于低洼区,则会利用生物自身和缓冲带起到的滞留作用,来提高雨水的净流速度。
海绵城市规划正式实施后,要保证其永久性和延续使用性,后续不再轻易进行改造。目前,通州区海绵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后期会根据不同分区进行效果测量。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实现试点区域开发建设后水文过程基本与开发建设前保持一致;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水体黑臭基本消除;水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防涝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北运河和运潮减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链接
新加坡海绵城市解决缺水内涝双重问题
在此次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新加坡一套ABC水源计划引来广大咨询者的关注。
据该展区工作人员郭捷介绍,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岛国,淡水资源较贫瘠。除马来西亚给予供水外,新加坡还要依靠雨水提供淡水资源。利用屋顶绿化的植物根系和土壤颗粒物,就是对雨水的第一道收集工作。
水往低处流,通过高楼植物绿墙形成一道过滤区间,当雨水流到地面时,就完成了第二道收集工作。此时,雨水已接近自然系河水的水质,可进行集中收集。雨水渗入地底后,还能起到补充地下水源的作用,并有助于缓解地层下陷等问题。如此,新加坡既能实现淡水资源的利用,还能防止城市水涝。
目前,新加坡这种雨水回收排水系统适合土地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一线城市。由于全世界的大城市都寸土寸金,因此更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通过这种半永久系统来延长城市资源的使用率,至少可维持35年以上的使用率,缓解北京乃至中国一些城市容易存在的缺水及夏季内涝“看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