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武警船艇大队来了一群特殊“客人”,他们中6名特级厨师自带万余元食材,手把手教官兵厨艺。市双拥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情景,在“八一”及节假日时,军营里常见。
该负责人还介绍,3年多来,我市累计为驻军办理实事900余件,投入资金4.4亿余元,集中解决了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战备公路改造等一批急难问题。驻汉部队官兵积极参与整治和美化城市环境卫生、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扶贫帮困、产业升级和抢险救灾,为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汉拥军路,千万里的追寻
2003年“八一”前夕,武汉市首次组成党政军慰问团,远赴帕米尔高原慰问驻守在“世界屋脊”上的武汉籍官兵。在这里守卫边关3年之久的黄海民看到家乡来人了,一时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2007年,武汉党政慰问团远赴数千里之外的新疆某军营,看望慰问参加“中俄2007-和平使命”军演的官兵,送上慰问金,并带去家乡人民的问候,极大地鼓舞了官兵们的斗志。
2011年,“武汉舰”赴索马里保驾护航,武汉市党政慰问团来到“武汉舰”出发地,慰问官兵,祝他们胜利凯旋。同年“八一”前夕,武汉党政慰问团辗转数千公里来到“东方第一哨”黑龙江省乌苏镇,看望慰问驻守在这里的武汉籍官兵,为他们加油。
从东海前哨,到南海守礁官兵营地;从氧气吸不够、夏天穿棉袄、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西北帕米尔高原,到祖国北疆的“东方第一哨”,武汉党政慰问团总里程超过5万公里,用鱼水情丈量拥军路,以此增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3年为驻军办实事900余件
2004年,空军预警学院大门口一些建筑阻碍该院的建设和发展,为了配合该学院建设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组、组建工作专班,一边做100多户居民搬迁的工作,一边筹集1.4亿元居民拆迁补偿费和周边建设经费。半年时间,居民愉快地搬进了新家,该学院周边环境得到了美化、亮化。
“近3年来,市领导及相关部门共走访驻汉部队1200余次。”双拥办负责人说,部队有困难,政府主动上,全市为驻军办实事900余件。为支持原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建设,市政府办理贷款贴息2000万元;投资2600万元为驻汉空军某机场解决饮水质量问题;市交委投资546万元帮助部队改扩建营区出口道路8条,并申请国家资金1400余万元用于某滚装码头国防要求工程改造和部队出口道路建设;江夏区适应部队装备更新需求,出资270余万元,为空军导弹某营扩建装备进出道路。
为能及时准确了解驻军需求,我市建立了一张全领域覆盖网,从驻汉部队和市一级的37家双拥成员单位,到各街、乡、镇和村、社区,都建立了双拥工作机构或服务组织,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实现了全方位、全领域覆盖。
发放抚恤补助5.29亿元
据了解,3年来,我市累计发放抚恤补助5.29亿元,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金4.7亿元,市本级各项待遇标准年增长均在10%以上。着力解决部分优抚对象生活困难问题。同时做好复转军人及随军家属安置、子女上学等工作,解决部队官兵后顾之忧。
3年来,我市符合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6873人,安置6735人,占应安置数的98%。为帮助退役士兵就业,我市先后举办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班58期次,对有意愿参加就业培训的退役士兵100%安排学习。接收计划分配军转干部100%安置到位。开展“送岗位进军营”专场招聘活动,为随军家属提供求职登记和就业咨询服务。3年来,安排6000余名部队子女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就学。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军需与民用一体、平时与战时衔接、经济与战备兼容的思路,着力构建横向有跨度、纵向有梯度、融合有深度的发展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市113家科技企业、67家科研院所与海军工程大学、军事经济学院、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等部队单位,对接了一大批军民两用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哪里有需要,
哪里就有官兵的身影
驻汉部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支持和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建设,为推动武汉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哪里有需要,哪里就可以看见部队官兵们的身影。
3年来,驻汉部队支持我市中央商务区、光谷生物城、二环线高架、地铁等重大工程建设。部队官兵在我市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和园博园等项目建设中,植树造林10万余株,平整绿化场地60多万平方米。
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2012年特大暴雨险情救灾、2013年严重干旱人工增雨作业,以及去年6月初长江沉船抢救任务。特别是今年我市遭遇特大暴雨,驻汉海、陆、空、火箭军、武警部队上万余次官兵,不顾危险,冲锋在前,抢险救灾。同时,多次出色完成扑救山火、转移群众、灾后恢复重建和处置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为构建和谐武汉作贡献。
董晓勋 周钢
不久前,我市遭遇强降雨,江夏东方红村湖岸堤防告急,空军驻汉某部官兵紧急装运填埋沙袋抢险(资料照片) 。 记者胡九思 通讯员王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