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量鱼类通过鱼道洄游(此处为地面部分)
7月中下旬以来,每天数万尾鱼儿齐聚在襄阳市崔家营航电枢纽坝下,来回翻滚跳跃,形成一道奇观。对此现象,有消息称是因崔家营航电枢纽没建鱼道,导致鱼儿无法洄游汉江上游产卵,无奈在此聚集。
真是如此吗?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实地采访,发现网上传言不实——坝下建有鱼道,鱼儿可以洄游。但是,这么多鱼类在此聚集,与大坝到底有多大关联,尚无权威论证。
数万尾鱼儿齐聚大坝下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襄阳市汉江下游17公里处的崔家营水利枢纽大坝上。在坝底东侧,几处泄洪口正在泄洪,溅起阵阵浪花。离泄洪口不远,是一条宽约8米的通道,工作人员称,这就是鱼道。
这是我国在大江大河中修建的水坝工程中建设的首个鱼道,也是目前汉江流域唯一的过鱼设施,为的是让鱼类从大坝上下游自由游动、繁殖,保持生物多样性。
记者看到,在鱼道口方圆数平方米范围内,满是黑压压的鱼群,大的有十几斤重,据介绍至少有数万尾。鱼儿争相挤进通道,有的游进了就溯游而上;有的在与同类的争抢中,被翻滚的水流冲走;有的则在此处“冲浪”,闲庭信步。
鱼道附近发电机下面的泄水渠里,也挤满了各种鱼类,不时跃出水面,露出白花花的肚皮。记者观察了约半个小时,发现有少量鱼儿在跃出水面时碰上了水泥墙,受伤后被江水冲走。“我在这儿工作了41年,从没有见过像今年这样,大坝下聚集了这么多鱼。”58岁的徐新胜是长江水文105监测船老船长,他告诉记者,2005年崔家营大坝动工,2010年建成至今,他从未见过此景象。
襄阳市水产局局长何家庆介绍,刚开始出现鱼儿聚集的时候,当地有少数群众开船进来抢鱼,很快被水产部门制止。
鱼群聚集或与汉江涨水有关
为何会有这么多鱼在此聚集坝下?近日,有媒体报道,是因崔家营大坝没有建鱼类洄游通道,影响了汉江鱼群洄游产卵,斩断了汉江渔业生态链。鱼群受阻于大坝,不得不在此停留。对此,湖北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管理处党委书记尹武东介绍,崔家营航电枢纽早在建设之初,就兼顾到了生态保护,建成了当时全国第一条鱼道系统,总长度487.2米。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于2012年9月19日至26日,对鱼道过鱼效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监测,监测认为鱼道过鱼效果较好。
既然建有鱼道,为何鱼儿不继续洄游呢?汉江水产研究所所长、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修峰介绍,汉江中下游共有鱼类75种,分别隶属于14科56属。其中,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流水生态型鱼类和鲤鱼、鲫鱼等静水生态型鱼类占绝大多数,只有长颌鲚和鳗鲡等少数洄游鱼类。“汉江鱼类的繁殖高峰,主要在每年的5月4日至6月20日。”李修峰介绍,现在并非鱼的洄游期,而是活动期。因此,鱼类聚集和繁殖并没有太大关系。
李修峰分析,入夏以来汉江下游长期暴雨,中上游又遇到干旱,这种极端天气影响了水文条件。多种情况叠加,使得鱼类出现聚集的反常现象。他认为,可能是受到汉江涨水的影响,鱼类受到了兴奋的刺激而聚集在此。
襄阳市水产局局长何家庆认为,鱼类生长需要大量氧气,最近一段时间,崔家营1、2、3号机组开闸放水发电,下泄的流水溅起浪花,氧气富集,因此吸引了大量鱼群聚集。同时,他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实践推测,大坝鱼道毕竟是我国首个鱼道,在设计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导致有一些鱼游不上去,就在坝下聚集了。
襄阳水产部门也第一时间联系了部分国内水产专家,但专家们对这种罕见现象的成因未达成统一意见,最终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监测和分析。
3台机组暂停发电保证鱼儿洄游
大量鱼群积压坝下,不仅打破了汉江渔业生态平衡,还有人借机哄抢,损害渔业资源,威胁大坝发电安全。
昨日,襄阳市水利部门和崔家营大坝管理方达成一致意见,将联合海事、公安、渔政等部门,组建专班研究和保护坝下的鱼群,加强巡逻,打击非法捕捞,远期再组织专家论证鱼道效果。“26日晚8点,我们将关停距鱼道口最近的1号发电机组,换为位置较远的6号发电机组发电。”尹武东介绍,管理处已向上级汇报并经同意,从今天开始,对大坝的发电机组进行调整,暂停靠近鱼道一侧的3台机组发电,改为远离鱼道的3台机组发电,不打扰这些汉江的精灵,让它们自由自在地从鱼道洄游到上游。他们还将提高鱼道内的流量和流速,并检测鱼群的通过情况,尽快掌握合适的流速和流量,方便鱼群尽快通过大坝。(楚天都市报记者关前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