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中国青年》首席记者实录在汉这些天
2016-07-15 15:33:00 来源: 长江网

  

编者按:暴雨面前,武汉人众志成城。这期间,《中国青年》杂志首席记者韩春丽恰好在武汉蹲点采访,见证了武汉人在紧急状态下的从容应对。

  关于这场暴雨,她有话要说。

原标题:大武汉,我也爱你

——《中国青年》首席记者实录她在武汉的这些天

这是怎样洁白的云朵,衬着蓝色的天幕,仿佛我今生初见。

当飞机从大地一跃而起,我终于可以从越来越高的视角回眸武汉,特别选了临窗的座位,瞅着陌生又熟悉的楼群,还有其间一池绿水,心中掠过丝丝柔情,突然,我好想哭。

这是7月10日早上8点多,飞机驶离天河机场,返回北京。

武汉,你一定不会想到,我竟然对你有了深深的眷恋!

初见:武汉人语气间是掩藏不住的自豪

6月28日,我到达武汉的第一天,在车上于朦胧的阴雨中老远就看到了88层、高达438米的中心大厦,它被云雾缠绕着,可真是高耸入云端呀。

正当我赞叹不已不停用手机拍照的时候,司机告诉我,这只是武汉目前的最高楼,正在修建的武汉绿地中心才叫牛,地上125层,有600多米高呢!建成后将刷新武汉新高度,成为华中第一高楼。语气间是掩藏不住的自豪。

有变:“快跑吧,武汉要淹了……”

不知道是不是上天的有意安排,此次来武汉,碰上连日阴雨,没几天,就大雨倾盆,成了一场洪灾。

“快跑吧,武汉要淹了……”武汉防汛形势严峻的消息顷刻间传播开来,父母家人朋友网友的劝诫接踵而来:还不回北京!

留守:一城男女都不怕,我为什么要怕!

为什么要回北京?这个问题我一次也没有想过,我采我的访就好了。

但有天早晨,当我一脚踏下去,水即刻没到了我的膝盖,打湿了我的裙子,那一瞬间我的确有过惊慌恐惧。

回想起前几天,我不停地在这座城市奔波采访,酒店门口的小贩天天在卖新鲜碧绿的莲子,她推着车,举着伞,一会遮阳,一会遮雨;我的一位采访对象,上午去安排自己家的鱼塘抢险,下午坐在我的面前侃侃而谈;我几乎天天去团市委,总是看到他们照常在工作在加班……

一城男女,全都镇定自若。他们不怕,我为什么要怕!

寻访:3天,从“处处积水”到“秩序井然”

当我得知武汉团市委是在7月3日那天,第一时间给头天晚上遭遇洪灾重创的新洲区送去救济物资时,正在采访的我当即表示:我也要去!

应我的强烈要求,7月5日晚上,我终于获准可以随团市委的第N批救灾物资赶赴防汛抗灾第一线。这一跟,就是连续三天。

第一天,那是多么艰难的出发。

7月6日晨,地上处处都是积水,天上仍然雨水涟涟,我们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在乡间的路上迂回曲折。田野里、池塘里到处都是水啊,掩不住,便穿街过巷,肆意在马路上游荡。我们的车不得不一次次退回,绕道,再退回。还能到达目的地吗?车上的人满脑子愁绪。

但是,我们不时看到举着各色伞的人在街上行走,更不时看到抓着杆网的人在捞鱼,噢,快看,那个人脚下已捞有两条大鱼!谁的手机响了,对方在电话里说,机场的工作人员已经坚守了五天五夜,以确保飞机正常起降……看着听着议论着,我们也像捞鱼人一样兴致勃勃起来,信心也有了,前方,无论如何,要到达前方。因为那里有很多缺衣少食的受灾移民等着我们的救援物资。

一路上,经过城市经过乡村,虽然不少地方还有深浅不一的积水,但是路旁的店铺全都开张营业,有人在打牌,有人在钓鱼,大人领着孩子嬉戏,小贩在街上叫卖着各色蔬菜,卡车上、湖堤上不时可见穿迷彩服的军人——一边是严阵以待,一边是照常生活,这是多么有意思的画面。

中午时分,连同两大车棉被食品等救灾物资,我们终于到达蔡甸区汉阳四中,这里连夜安置了1000多名受灾群众。我们一脚深一脚浅地踏着黄黄的积水,去探望安置的群众,当听到当地安置点的负责同志介绍说,目前,蔡甸区消泗乡分洪区的1.2万余名村民,已全部转移安置妥当时,大家的脚步开始变得轻快。

就是这一天,李克强总理冒雨赶到武汉,趟水至青山倒口湖堤段管涌现场和长江干堤龙王庙险段,现场指挥抢险救灾。

7月7日,我们按照既定行程向新洲安置点出发,昨日那满城的积水几乎全不见了踪影,我们左拐右转,竟然没有看到一条有积水的街道。在安置点的“千人大食堂”,数百人同时用餐,工作人员很有经验地组织大家按村分区就座,发餐具、打菜、盛饭一条龙,餐毕马上有志愿者上前收拾碗筷,一切井然有序。

7月8日,我们去了江夏。烈日炎炎下,马路全都干干的,没有积水。要知道,仅仅是前天昨天,因为道路积水,我们都没能进入这里慰问。

区委领导介绍说,如果再有强降雨,仍然压力很大,所以像鲁湖即使加高了三四十公分,也依然日夜派人巡防,区委领导24小时轮流坐镇值班,按照汛期预判,准备奋战到八月底。

城市郊区,处处壁垒森严,“严防死守,人在堤在”。

  欣慰:灾民午餐“肉鱼菜齐全”

连日来,团市委“青春遍访”工作组带着物资,无论风雨无论暴晒,马不停蹄地奔跑在各慰问点上。物资运到安置点,还要与当地人员一起动手卸货,搬下车,或搬上楼,码好。这时候,书记、部长都是搬运工。仅这三天来,他们就先后把贴有“团市委献爱心”等字样的物资,送达了十几个灾民安置区或防汛点。

同时,大家每次都去看望安置灾民,看看他们住得怎样,吃得如何,问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在江夏区湖泗中学,听到正在吃午饭的灾民说:我们不但有饭菜还有鱼肉呢,大家真的低下头去仔细看了看他们的碗里,果然肉鱼菜齐全啊。

在团市委精准扶贫点江夏区舒安街瓦窑村,我们去给一位儿子在外打工的老妈妈家里送慰问品,拉手说过几多温暖的话后,大家告辞离去,想不到,那位老妈妈默默跟在后面,从窄窄的巷子里一路送出来,大家察觉后回首,发现老妈妈的眼里一直噙着泪花。

“感谢政府关怀!”这是所到之处大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语。有广大灾民群众的这句话,一切都值得。

临别:武汉人对家乡的绵绵之爱 拨动了我的神经

每天,不管多累多晚,我都坚持更新微博微信,及时报道我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吸引了很多心系灾区的读者。一位武汉读者的留言引发了强烈共鸣:“武汉人生于水源充足而感到优越,同时也忧于水患。面对水患,这片依江依湖而居的百姓,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镇定。”

据地方志记载,古时候,“大水”每三年拜访一次武汉,从没有哪一座城市,像武汉这样与水的关系如此亲密。清末,这里则被称为“东方威尼斯”。1954年大水过后,武汉开始了新中国最大规模的堤防建设。1998年,武汉又经历了特大洪灾与军民抗洪精神的洗礼……水,铸造了武汉人一种汹涌奔腾的强者品格,也赋予了武汉人一种轻柔舒缓的淡定性格。

曾经觉得武汉人很好玩,他们总喜欢数说自己的诸多第一,除了高楼第一,还有130万大学生是世界城市拥有量第一,有世界上第一大的城中湖,还有世界第一的网球高手李娜……等等等等。一度,我并不以为然,时常还掩口而笑。但是经过这些天与武汉共青团人的患难与共,共赴灾区之所见所闻所做,我明白了,他们处变不惊的大气,天漏了我来补的担当,的确堪称“第一”,更对得起“大武汉”三个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切的背后,是武汉人对家乡一寸土一分水的绵绵之爱。堤溃了,可以堵上,家破了,可以再建,只要水还流地还在,没有什么不能重来。有爱心便大,心大天地宽。

这爱拨动了我的每一根神经,是的,大武汉,我也爱你。(文/《中国青年》韩春丽)

(以上文章长江网据 “青春武汉”微信公众号(武汉团市委官方微信)授权发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