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城保卫战:武汉抗洪抢险第一场遭遇战 众志成城无往不胜
2016-07-04 08:44:00 来源: 长江日报

新洲举水河西堤溃口后,记者昨日凌晨在雨歇时拍摄到的景象 记者胡九思 陈卓 航拍

昨日,新洲邾城街,武汉海军工程大学官兵正用备料袋加固邾城第二道防线 记者周超 摄

本报记者蔡木子 林敏 李炜 董晓勋 刘智宇 马振华 通讯员邱新明 程书雄

7月1日9时,穿过新洲的举水河超设防水位达到28.3米,仅一个半小时后,就跳涨突破警戒水位达到29.36米。新洲的防汛应急响应迅速升级。20时,举水河水位达到33.35米,比1991年达到的历史最高水位33.11米还超过了0.24米。

这里是湖北今年第一个超保证水位的站点。

今年武汉抗洪抢险的第一场遭遇战在这里展开——

  现场指挥部两次转移,一直最靠近漫入城关的水流

1日20时08分,在举水水位超过保证水位仅8分钟后,举水重要支流东河就在新洲邾城城北段出现了漫堤的严峻情势。

“新洲邾城进水了!邾城20万人要不要转移?请指示!”1日21时许,一通紧急电话打到市防汛指挥部。

此时的市防汛指挥部灯火通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在这里。指挥部要求:“第一位要保证人民群众安全!”

20万人连夜大转移非同小可,但2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比天大。只有在水情最前沿才能最直观了解情况,才能做出最科学的判断与选择。

受市委书记阮成发委托,市长万勇立即前往邾城,10余小时后,阮成发也来到邾城前线。

举水河波浪滔滔,1日22时30分达到33.58米,创下新的最高水位。但干堤依旧安全,为抢险奠定了基础。

邾城城北村叶家大湾,这里离漫堤点几百米附近,水已至小腿肚,车辆无法前进。面对漫堤的水流,一些群众赶到现场自发救援。现场指挥部告诉人们:“要有信心共同战胜灾情,党委、政府会是强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团结抗洪就是最大的力量”。

大雨中,现场指挥部重新找到一处民房作为临时前线指挥所,紧急研究如何最快建起第二道拦水堤坝。形势依然危急。10分钟前还能看到的地面,10分钟后又被水没过。用作临时指挥所的房屋也被涨水所淹,指挥部再一次紧急转移至城北工业园。

  紧急时刻,私营业主毛遂自荐,把自家公司的工程车填埋到水坝里

1日20时许,东河河堤汪葫芦湾出现漫水险情,居住在东河主堤和子堤之间的1200多村民,陆续被转移了出来。

62岁的张若明在邾城城北工业园附近开了一家全友家居,一楼门面,二楼住人。大水来时,张若明赶紧跑回家,将一楼店面的货物搬到楼上,将空间腾出来,近200名转移出的乡亲被接进了这里。2日0时15分左右,抢险临时指挥部设在了张若明的全友家居里,这里依然是与洪水短兵相接的所在。

凌晨1时许,市区领导与专家和部队首长正在指挥部紧急商讨筑坝方案。

有人提出,在子堤处打深桩,再用编织石袋筑堤坝;也有人提出,在子堤处就地挖土,搭建屏障……

50岁的私营业主黄细元自小生活在举水河畔,对城北村地形了如指掌。已在堤上与干部群众一起自发抢险了数小时的黄细元,来到指挥部毛遂自荐说:“这几个方案都不可行,子堤处是水泥路,挖土根本行不通。这么急的水势,打桩也会被冲垮。我是这里长大的,刚刚还去现场查看过,听我的绝对能行!”

黄细元提出,用装满石料的大卡车和挖掘机压住水头,然后再用铁丝将编织石袋五个一组捆住,紧挨着卡车和挖掘机筑坝。他要用自家几十万元的卡车和挖掘机填埋筑坝,黄细元说:“要是堤坝不筑起来,别说这车,整个邾城都会遭受重大损失!”

3时10分,载重量30吨的大卡车满载沙石横卧在水流中间,挖掘机守住右边,特制的编织石袋由5辆卡车运来,30多分钟后,堤坝初见雏形。

6时30分左右,第二道拦水堤坝成功筑成,漫向邾城的水止住了!

从1日22时到2日9时30分,黄细元在水中泡了将近12个小时,看到洪水慢慢消退,他才回家休息。谈起抢险情形,黄细元说:“当时一心只想着把口子堵住,现在想想还是很悬的!”记者问他,为何有胆量主动请缨,黄细元说:“我是一名将近20年党龄的老党员,党员就应该有担当,再说了,我是邾城人,为了家乡也为了自己,必须要拼!”

  从向部队发出支援请求,到子弟兵到达抢险现场,仅隔80分钟

离事发点最近的空军航空兵某师、空军预警学院、中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接到请求,立即出动。

今年25岁的廖远富是贵州赤水人,2009年入伍,现在是空军航空兵某师中士。1日晚上他的部队接到救援命令后,200余名官兵、20余台救援车连夜奔赴灾区。23时迅速赶到救灾现场。他们成为第一支到达东河险段的人民子弟兵。

洪水漫流中有卡车没有被冲走,这下启发了大家。小廖的车和后面两辆车装满沙袋,增加重量,驾车逆流而上,用车体充当堤坝。“将车停好后,能感觉到水的冲击力,抬眼向外看去,车并没被水冲走,成功了。”

1日23时许,空军预警学院接到请求后,先后出动官兵500余名。2日凌晨1时左右,首批240余名官兵迅速赶到邾城。2时40分,中部战区空军导弹某旅官兵也赶来增援。这时,暴雨倾盆,水流急、落差大,岸边的城北工业园十分危险。官兵们扛沙袋、打木桩、架木桥、堵缺口……这时,雨越下越大,水位越涨越高,随着漫流处一点点缩小,水流却变得更加湍急。关键时刻,某通信连连长王铮楠挑选了20余名水性好的官兵组成“党员突击队”,穿上救生背心用绳子把身体连起来,一个一个跳入激流中,在水流最急地段筑成人墙,用身体减缓水流速度。

2日9时,陆军武汉军械士官学校的第一抗洪编队100名学员到达指定位置,连续4个小时,装满了15000多个沙袋。10时,海军工程大学350余名官兵到达抗洪抢险一线;14时,中部战区陆军某舟桥旅赶来……据统计,驻汉部队、军事院校先后出动千余官兵驰援新洲抗洪抢险。

7月1日22时至2日中午12时,武汉消防共投入近千名指战员,出动救援船只30余艘,营救和转移群众2000多人,为这场特殊的保卫战提供了有力保障。武汉市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18名队员乘坐两辆消防车,携带2艘救援艇、40件救生衣、多条救生绳,在1日22时许赶到受灾严重的凤凰镇,是第一支到达这里的武警部队。

  退休18年的老水务,带着腿伤拄拐走遍十多个抗洪重要地段;电闪雷鸣中,30多年工龄老供电带队修复排灌线路

6月30日14时,看着越来越大的雨情,越来越急的水情,新洲区水务局局长周天喜给几位老专家致电求援。78岁的徐帮盛已经从区水务局领导岗位上退休了18年,接到求助,二话没说就去了区水务局,吃盒饭,睡通讯室的小床……昨天,徐老的老伴为他送来换洗衣服和急匆匆离家时落下的手机。

徐帮盛说:“搞水的人,一到了下雨就坐不住,一定要去看看才安心。”实际上,徐帮盛去年出过一场车祸,股骨受伤,一直未愈,现在都拄着拐杖,但这两天,新洲十多个重要抗洪地段他都走到了。

徐帮盛的老同事宋普林今年68岁,退休10年,住在武昌中北路的儿子家。2日上午,他上网看见新洲淹水,午后自己搭车赶往新洲。昨天,他与徐帮盛去了郑元村泵站,看见水退后堤上有翻沙鼓水和脱坡现象,立刻叫人用碎石回填压实。这位老水务专家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每个月要住一次院,这次刚从医院回来。

2日早上七八点,国网新洲区供电公司邾城供电所值班电话响个不停,当日轮值的是该所营抄班班长袁磊,十天前他刚做了阑尾炎手术,伤口缝合还未完全愈合,面对灾情他坚守着岗位。辖区3个排灌站线路受暴雨影响出现故障,不能正常排涝,这条线路的管辖负责人正是他的父亲袁华清,一名奋斗在抢修一线30多年的老同志。

接到儿子的电话,身为邾城供电所刘集农电服务站站长的袁华清马上带着抢修队冒雨前行,逐根电杆排查故障。电闪雷鸣中,2个小时奋战使3个排涝站恢复了轰鸣声。

昨日18时,东河第二道拦水堤坝前,来了一辆装满盒饭的面包车,送餐人名叫黎国胜,是城北村国豪大酒店经理。从2日中午起,他安排两辆面包车,免费给抗洪的子弟兵送了700多份盒饭。1日晚上东河河堤出现漫堤险情后,黎国胜敞开酒店大门,安置200多位转移群众。

邾城保卫战中,处处都是党员干部带着群众干的身影。

昨天14时,举水水位28.91米,18时,举水水位28.59米,稳定地回落到警戒水位29米之下,更多抗洪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各堤防险段,巩固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这场抗洪硬仗,每一个决策,每一项行动,甚至对每一个人,都是一道选择题。

然而,我们看到无数的党员干部、普通群众主动担当,众志成城,无往不胜。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