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刘艳黎去年在阅兵训练时的留影
受阅女兵向省博捐赠阅兵军服
她是参加去年“9·3胜利日”大阅兵唯一的武汉姑娘伢
图为:昨日,刘艳黎将自己的整套阅兵军服捐赠给省博。
“七一”建党节前夕,湖北省博物馆收到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去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唯一的女兵方队白求恩医疗方队,有3名湖北籍女兵受阅,刘艳黎是唯一的武汉籍女兵。近日,在一件小事的“刺激”下,23岁的刘艳黎决定通过楚天都市报,将自己的整套阅兵军服捐赠给家乡。
经楚天都市报记者牵线,湖北省博物馆欣然答应。昨日,馆方正式接受刘艳黎的捐赠,并为其颁发证书。与阅兵军服一同入馆被收藏的,还有作为资料的2015年8月28日的楚天都市报。这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首次收藏阅兵军服。
婉拒外省博物馆请求
受阅女兵军服捐家乡
1993年出生的刘艳黎,家住武汉市江夏区。爷爷曾是骑兵,参加过抗美援朝。受家庭影响,她打小就有了从军梦。2011年底,她参军进入驻鄂空降兵部队,在服役期间考入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
经过层层选拔、艰苦训练,去年9月3日胜利日大阅兵,她和另外2名湖北籍女兵入选白求恩医疗方队,在天安门接受检阅。
前日上午,回到武汉的刘艳黎联系上楚天都市报,希望能将自己的整套阅兵军服捐赠出来。原来,由于她就读的军校位于外省,今年,当地博物馆曾联系刘艳黎等人,询问她们是否愿意捐赠阅兵军服,用于收藏、展览,刘艳黎予以婉拒。“我是湖北人,如果真要捐赠,我肯定更愿意把这套军装捐给家乡啊!”她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
前晚,记者联系上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兴奋地回复道:“好,非常欢迎!”昨天下午2时,刘艳黎和姑姑从江夏赶至省博物馆,方勤和同事们一道,在省博编钟厅,正式接受了这份带有湖北荣光的捐赠。
刘艳黎捐赠的一整套阅兵军服,包括军帽、衣服、裤子、手套、皮带、皮靴等一应俱全。衣服左袖上,还有“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装备方队”“白求恩医疗方队”标识;军装衣领上写着“刘燕妮”3个字,刘艳黎说:“这是我的小名,训练时怕衣服搞混了。”
方勤馆长连忙叮嘱工作人员:“这3个字千万不要洗掉了,对于文物或其他博物馆藏品来说,细节能还原历史,细节包含故事,更能感染人。”方勤说,“9·3胜利日”大阅兵是国家大事,博物馆能够收藏这套受阅女军装非常有意义,他向刘艳黎及楚天都市报表示感谢。
本报去年受阅女兵报道作为资料一并入馆收藏
现场,馆长方勤看了本报2015年8月28日当天关于受阅女兵的报道。读完报道后,他向刘艳黎竖起大拇指:“你真是好样的!”同时,他叮嘱工作人员将这份楚天都市报作为见证资料,与阅兵军服一并入馆收藏。省博工作人员还颇感兴趣地向刘艳黎打听起受阅经历。
刘艳黎说,在阅兵村期间,站军姿要求两腿平行并拢,膝盖之间不留缝隙。为了达到标准,她晚上睡觉时还自找了一根绳儿将大腿、小腿全部绑住;站立时腰不直,她就靠墙训练,寻找脚、腿、腰、肩、头“五点一线”的感觉;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皮肤被晒黑,大腿、小腿、脚部成了“三节棍”,直到现在,这些“晒伤妆”的痕迹都没完全消退。
受阅完毕后,她又重返军校,继续临床护理专业的学习。“对我来说,参加阅兵是一种荣誉,让我的个人体魄、意志得到了极大锻炼。不怕苦、不怕累,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受阅经历将激励着我不断前进。”刘艳黎说。
省博馆藏两套珍贵军服
将在适当时候公开展出
昨日,省博物馆保管部副主任王晓钟介绍,2012年,馆方收藏了刘华清上将的军礼服,十分珍贵,而此次受捐的军装,则是该馆目前收藏的唯一一件阅兵军服。
对于这套阅兵军服,馆方将安排工作人员以及学生志愿者一起讲解,并在适当时候公开展出,如用作爱国主义主题教育。馆长方勤表示:“如果能征集到我国历次阅兵的阅兵军服,那就更好了!”
据记者了解,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湖北省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物最多,近些年每年能收到几十件到几百件不等。那么,省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有什么门槛呢?王晓钟介绍,博物馆不光收藏古代文物,也收藏与名人、大事件相关的近现代物品;有一些物品,可能当时不一定有非常大的价值,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上这类物品的流失,也会越来越珍贵,比如民间艺术作品,去年省博物馆就接受了一位剪纸老艺人数百件剪纸作品的捐赠。纯属普通人的私人物品,则不具备入馆收藏的价值。
如果您有其他关于阅兵的纪念物品并愿意捐赠,湖北省博物馆十分欢迎,有意者可拨打馆方电话:027-86783171。
■新闻链接
15款阅兵服被赞史上最漂亮
“这是新中国历次阅兵中,军服最漂亮的一次!”去年8月下旬,白求恩医疗方队队长马国旺提起军服的变化,由衷地喜悦。服装都是根据每个人的体型测量,高低胖瘦都十分准确,一对一定做,点对点服务,提前进行了紧身设计,贴身合体的上衣、时尚A字裙服,使女性的柔美曲线在军服的映衬下,愈显美丽。(楚天都市报记者叶文波、徐颖、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