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市创治办“1+10”系列文件推进会上,在7个工作专班查摆前段时间存在的问题时,市创治办负责人突然要求,禁止使用“某某”“有的”这类模糊字眼替代被批评单位。
去年底,我市启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10”系列文件推进工作,截至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有序,但也存在不同城区间、同一城区不同街道间工作进度不平衡等问题。部分城区仍未完成一季度工作指标;部分项目虽然完成数量指标,但质量上不达标。
昨日推进会上,16个城区(含开发区)首先汇报前期工作情况。汇报者们的“腔调”颇为一致——“主谈成绩,少谈问题,略谈建议”。
按照会议安排,第二个议程由市创治办7个工作专班点评各区前期工作。此时,会风突然转向,主持会议的市创治办负责人要求:点评以问题导向为主,查摆各区存在问题时,必须指名道姓,不准用“某某”替代问题城区。会场上顿时出现一阵明显的骚动。
党建引领专班打“当头炮”。街道(乡镇)改革专班表扬几个城区后,用“其他的城区”替代被批评城区,被当场叫停。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专班点名批评洪山区、黄陂区,相关工作进度迟缓。长江日报记者注意到,相关城区的负责人被“点名”时表情均现尴尬。
会上随后通报了市领导2次暗访情况,武昌中山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响应速度较慢被“点名”,多个街道、社区因存在各自的突出问题“享受同等待遇”。
记者粗略统计,会上仅点名批评城区就超过30次。
据了解,这类全市范围内的工作会上,指名道姓批评问题单位的做法极为鲜见。
对此,市创治办负责人称,工作推进必须直面问题,决不能遮遮掩掩;点名批评至少能让被批评单位负责人当场“红脸”“出汗”,隔靴搔痒的批评宁可不要。(李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