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粗布家训”励志近百年 五代人出了七个教授
2016-04-16 09:44:00 来源: 长江网-武汉晚报

本报记者翟兰兰 通讯员郭劲

编者按: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家训在我国历史悠久,古有《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章氏家训》,后有《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今有家家户户正在酝酿和传承中的家风家训。

昨天,我市召开家风工程经验交流会暨文明家庭建设工作部署会。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李述永出席会议并讲话。她指出,家风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世代前行的精神内核,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涓涓细流,希望广大家长树立家风家训,言传身教,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以家风家训为抓手,深入文明家庭建设。

亲爱的读者,您家有家风家训吗?也许是一句流传下来的话语,也许是一个小小的物件,也许是一种家庭独有的美德。今起,武汉晚报开展“好家风”系列报道,请致电本报新闻热线82333333,或关注武汉晚报微信与我们分享您的家风家训故事。

 “每日辛苦在书房,八月十五去科场,本是人家一个子,秀才考成状元郎。”一块巴掌大的粗麻布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见右图)。这块其貌不扬的粗布,却历经近百年的战乱、贫穷、饥荒,一代一代流传至今,成为激励子子孙孙奋发图强的“传家宝”。

不识字的母亲绣出粗布家训

昨天,家住新洲区邾城街常阳小区的李英兰,将一块包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粗布家训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取出来,看了又看。时间拉回到47年前,她嫁到徐家时,奶奶给她的唯一嫁妆就是这块粗布家训。近半世纪以来,她珍藏着这块粗布,仿佛珍藏着奶奶和父母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时间再拉回到上世纪20年代,李英兰的奶奶嫁到新洲三店李旻村的李家,唯一的儿子出世后,为了激励儿子努力读书,便一针一线地绣成了这块家训。

“奶奶一生不识字,上面的字是她找人描上去后,一针一线绣成的。”李英兰回忆,奶奶擅长女工,她想好内容后,从村里找了个识字的人描在布上,“布是奶奶织的,字是奶奶绣的”。

在老太太的精心培养下,儿子李悔吾自幼聪颖、饱读诗书,最终跳出农门,成为全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后来担任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成为我国名噪一时的杰出古代文学专家。

这个早已过世的老太太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用心激励儿子的一块粗布竟一直流传到第五代人手中,成为真正的“传家之宝”。

  五代人出了七个大学教授

“知识改变命运”,从此成为这个家庭的价值观。李悔吾后来结婚生子,先后育有5个子女。如今,这5个孩子又各自成家,有的已经当了爷爷奶奶,五代人历经近百年时间,迄今已经走出七个大学教授,涵盖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在我小时候,外公不管多忙,几乎每周都会寄来家书‘检阅’我们的学习,从不间断。”如今已是湖北大学副教授的徐俊武已是受家训影响的第四代人。忆起外公李悔吾,他说,外公对后辈的要求非常严格,很早就跟他们探讨人生规划和学习方向,在他整个中小学期间,甚至会定期通过家书检验学习成果,时时加以勉励,几十年来从未中断。

直到现在,徐俊武的父母还珍藏着他外公李悔吾几十年来写给他们的一大木箱家书,每一张发黄的信纸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飘逸洒脱的行楷。在那个年代,每当书信寄来,全家便如同上课一样,大人小孩都围坐在一起,听父亲宣读书信,一起领会外公的教导,一起商量如何回信。“这种仪式感和对事对人的认真劲,在家族里流传至今”,徐俊武说,正是受这种家风的影响,全家老小从没有睡懒觉的习惯,生活中讲究礼仪,而且遇到家庭事宜,全家11口人都要坐在一起集中表决,而他本人,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为人处世,也时时以这种家风自勉。

  老两口倾其所有供伢读书

在李悔吾的五个孩子中,仅李英兰一人因历史原因留在了新洲务农,丈夫徐火旺是一名农村教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这种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风影响下,尽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但老俩口咬牙坚持,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发誓要尽最大努力给三个伢创造学习条件。

那时候,村里人正流行出去打工,挣钱回来盖房子。然而,徐火旺和李英兰没有这样做,他们坚信只有靠上学才能走出农村,才能成为社会栋梁。于是,在八十年代的新洲农村,老两口靠着微薄的收入同时供三个孩子读书,村里好多人不理解,觉得他们傻,不读书了可以挣钱,读书还花钱。在各种嘲讽声中,他没有放弃,当小儿子考上研究生时,老两口几乎已倾其所有,他们家的房子成了村里唯一的平房。最困难的时候,全家全年没有买过一次菜,青黄不接时,全家吃了近一个月的腌菜。

付出终有回报,现在三个孩子都在城市站稳了脚跟,生活境况全面超越了上一代,其中两个老师、一个公务员,小儿子还成了村里唯一走出来的大学教授。

  新儿媳过门“第一课”学家训

学习家训并不仅仅是本家后代的分内事,嫁过来的媳妇在成为家庭一分子之后,也一样会受到家训的熏陶。

2014年,李英兰的小儿子结婚,儿媳自进入徐家第一天起,婆婆就拿出这块珍贵的家训,给她讲这块粗麻布的“前世今生”,勉励她也能像长辈们那样,努力做事做人,用心培养后代。“长辈们探索出来的治家方略,对我们后代的指导意义很大,这种家风是沉淀在家庭里的魂,是一支血脉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儿媳说,这一课上得有价值,以后有了孩子,也将会用这样的理念来教育。

目前,李英兰和徐火旺已经有两个孙女,作为受家风影响的第五代,她们自小成绩优异,现均在国内知名985学校就读,并准备出国深造。

“这份‘传家宝’将会永远传下去,它是我们家的精气神。”李英兰说,这份流传近百年的家训,还将会流传无数个百年,成为永远的家族精神。

恩师家风让我铭记一生

这个靠家风家训走向繁荣的家庭,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其中,有十多个都是老师。渐渐地,这种家训也影响到他们的学生。虽然李悔吾老先生已经离世近20年,但他的家风,依然影响着当年的学生们。

现任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的邓长青便是其中一位。“又敬畏又喜欢,我们对李老师的感情非常深。”邓长青说,自己1987年开始跟着李老师读研究生,老师对她要求很高,每周要当面交流一次学习成果,每月列一次书单,尤其教育他们做人要坦诚,要正直。每逢过节,老师一定会邀请他们去自己家吃饭,一家人其乐融融,老师会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他们。

湖北师范学院教授、文学院中文系主任胡淑芳也是李悔吾的研究生。“老师的家风让我铭记一生。”她说,李老师是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就如同一位慈父,虽然老师离开他们这么多年了,但提起向老师求学的经历,依然如数家珍,“现在,我也当了老师,我对学生说的话,教育的观点,跟当初老师对我的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我无时无刻不在向老师学习”。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