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群来自广东的客人,含着热泪离开了咸宁市通山县燕厦乡潘山村;在他们身后,有近百位激动感慨的湖北人,还有一座坟茔,坟前立的碑上刻着“抗日烈士苏济林排长之墓”。
这是一个等待了78年的传奇故事,昨天终于写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临终嘱托
成了几代村民夙愿
1938年7月,正是武汉会战期间,通山县成为中国军队第九战区司令部驻地。这天,通山县潘山村附近传来阵阵枪炮声,村民纷纷进山躲避战乱。待枪炮声过后,村民悄悄下山回到家中。村里的大户人家张家六兄弟,回屋后正打算找东西充饥时,看到屋后山有一个人边爬边呻吟。走近一看,发现是一位身负重伤的中国军人,兄弟几个见状,连忙把伤兵抬进侧屋,并采来一些草药帮他清洗伤口。由于伤势太重,村民们开始轮流服侍,每天给他送来食物。后来,村民们得知伤兵姓苏,是国民革命军的一名排长,大家都叫他“苏排长”。
75岁的退休教师张远壁,是当时张家兄弟中老四的儿子,他未曾见过苏排长,但从小就听大人说着苏排长的故事长大。“当时苏排长养伤的地方就在我六叔隔壁,那是村里共同用来舂米的屋子。”张远壁说,苏排长养伤期间,有一次昏迷醒来后,曾艰难地从身上摸出三块银元和一块被炸坏的怀表,交给经常为他送饭的六叔,并说这是他身上唯一的东西了,嘱托六叔有机会一定要给他在广东罗定的家人报个信,告知家人他的下落,并拜托死后帮忙埋葬,别让他暴尸山野。
苏排长在此地养伤近一个月后,终因伤势太重而牺牲。村民们在悲痛之余,按照他的遗愿,将其遗体安葬在村口一片竹林旁边。后来张家兄弟相继离世,仅剩常常为苏排长送饭的老六。但老六此时年事已高,没有能力去找到苏排长的家人,可这份嘱托却一直记在心里。
“六叔六婶去世后,被葬在了苏排长旁边,大概是为了心安吧。”张远壁介绍,几十年来,村民们每逢清明节,都会去苏排长墓前祭扫,大家早已把他当做亲人。而尽快帮苏排长找到家人,成了潘山村400位村民共同的心愿。
三位热心志愿者实现跨省寻亲
2015年,恰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通山籍退伍老兵、现任武昌区政协民宗委主任胡平,再次想起苏排长的故事。他把这个故事告诉民革武汉市委员会社会服务部部长乐伟,两人决定要为这位抗战英雄做点什么。
胡平是通山土生土长的退伍老兵。1988年,他听到了苏排长的故事。“当时对苏排长不惜生命抵御外敌的行为感到非常震撼。”胡平说,因那时信息闭塞,自己又在部队,几十年来,他只能把帮苏排长寻亲一事默默藏在心中。
2015年7月12日,胡平和乐伟来到通山县燕厦乡潘山村,寻访苏排长在通山战斗过的足迹,并委托通山作家倪霞搜集相关线索资料。当天,倪霞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魂安何处——寻访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国民革命军苏排长》一文。
今年春节后,广东关爱抗战老兵资深志愿者“火山”无意中看到倪霞博客中的这篇文章,“火山”立即联系广东罗定市档案局有关负责人,请求帮助寻找苏排长的后人。随后,罗定市档案馆、罗定市义工组织也纷纷加入了寻亲行列。
今年3月2日,当地志愿者在罗定市档案馆的抗日烈士名单中找到了苏济林这个名字,系该市大旁街村人。史料明确记载:苏济林,祖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县(现罗定市)人,疑似国民党184师所辖官兵,于1938年牺牲于湖北通山县燕厦潘山村。
当地志愿者根据史料,先到现在的罗定市大旁街村了解情况。据苏氏族人讲,1935年,当时苏济林刚结婚不久,就参加了抗日。罗定市志愿者把苏排长在湖北抗日牺牲那段故事及其临终前的心愿告知他唯一的女儿、现已83岁的苏群英老人,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烈士遗孀至死坚信丈夫会回家
从广东远道而来认亲的车辆驶入潘山村时,近百位村民早已在村口等待,苏排长的14位亲人从车里走下时,村民们把他们当作亲人一样,拉着手寒暄起来。
苏排长的侄子、70岁的苏钿芬告诉在现场采访的武汉晚报记者,他们是3月20日晚上包车从广东过来的,途中开了十几个小时,苏排长的女儿苏群英因身体原因,这次未能随行。“这些年我们也找过苏排长的下落,有人说去了台湾,也有人说去了泰国,得知他在湖北通山县时,大家都很激动,都要过来看一看。”
一同来到潘山村的苏耀基,是苏排长的侄孙,他跟哥哥从小都是由苏排长的妻子带大。“奶奶(苏排长的妻子)一辈子都没改嫁过,她一直坚信爷爷会回来。”苏耀基告诉记者,小时候只要有人跟奶奶说,爷爷打仗战死了,她就会跟别人吵架,在她心里,爷爷一直都好好的活着。1984年,苏排长的遗孀去世。
在苏排长坟前,他的外孙林炽斌沉默良久。结束祭拜后,他特地一一谢过现场村民。“看到外公的坟一直有人祭扫,我作为后人,真是万分感谢。”林炽斌说,原本家人打算让外公魂归故里,但看到潘山村热情的村民和干净整洁的坟地,大家都觉得,应该让他在此长眠。
潘山村村支书陈绪志向苏排长的家人承诺,村民们会一如既往地把苏排长当做亲人,不会让他在这里感到孤单。昨天下午2点半,看着苏排长的家人安心离去,胡平、乐伟和倪霞三人长舒一口气,一个跨越78年的遗愿总算实现了。(特派记者刘海锋 图/本报特派记者金振强 实习生陈冰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