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公里,这是上海到北京的距离。北京和上海,很多逐梦的年轻人生活在这两座城市。每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两座城中穿梭,高铁开通后,84列高速列车在24小时内来回奔驰,每天,还有140多架次的客运航班往返在京沪之间。有一个人,27岁,他没有选择现代化快捷便利的交通工具,他用双腿在22天内完成了两个城市间的连接。吴忠洋,黑龙江人,几年前他是“北漂”一族,后来漂去了上海,工作换了不少,但一直坚持下来的是他对跑步的热爱。
亲情 “贫民”陈盆滨为奶奶祈福
儿时在体校练过田径短跑项目的吴忠洋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没有离开跑步。当他2012年在北京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马拉松后,他发现自己“迷上它了”。3年间,他跑过的马拉松赛事超过20多场,拿到20多枚全马完赛奖牌。这个27岁的小伙始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用双脚穿越一次“京沪线”。
2016年1月10日,吴忠洋从上海外滩广场出发,跨越6个省市,1月31日到达北京天安门广场,跑程达到了1320公里。
有人说他是傻子,也有人说他是学陈盆滨。“路上遇到很多跑友,也会陪着我一起跑一段路,当中也有人会问我,你是不是在学陈盆滨啊?”吴忠洋每一次会先回应一句,“你说我学得像吗?”在吴忠洋看来,陈盆滨是从广州跑到北京,“他有9辆护航车,有医疗团队、有营养团队,你看我有吗?我连一台自行车都没有。”
吴忠洋说,他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人,每天他先要做自己的营养师,之后还要做自己的医疗师、理疗师,帮助腿部排酸,然后还要为自己按摩,“自己为自己检查从头到脚的各个零件有没有大的损伤,自我转换的角色很多。”
吴忠洋说,他的工作单位并不支持这种个人行为,“但我就是想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吴忠洋称,自己很喜欢挑战极限,他每一次都想打破上一次的纪录,“我是跑得很凶的那一种,能跑多快跑多快的那种。”
吴忠洋介绍,除了实现梦想,奶奶2015年底的离开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想通过奔跑的方式为奶奶祈福。“我奶奶平时对我特别好、特别亲。我自己常年在外工作,也少有时间陪她,在她去世后,我想用这种方式为奶奶祈福,希望她一路走好。”吴忠洋说。
友情 跑友途中送汉堡和热饮
每天奔跑在国道上的吴忠洋,也有过害怕的时候,他时常会担心自身安全,“因为国道上的大车太多了,的确会担心发生什么意外,不过还好,现在终于安全抵达了。”吴忠洋的妈妈在北京看到儿子的那一刻,一直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这一路,吴忠洋要感谢的人太多。
在盐城,他的体力接近透支,途经的新204国道两侧没有食物补给。一位跑友在得知情况后,立即购买了汉堡和热饮,驱车送到吴忠洋手中,并且安排了一个跑团的两位会员陪他一起跑完该路段最后一程,为他鼓劲加油。“这些跑友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有时候一个人跑,真的很孤独。”吴忠洋说。
“京沪线”跑了一周后,吴忠洋感觉撞墙期来了,但他依然每天坚持从床上爬起、穿鞋、走出酒店的房间,再次奔上通往北京的国道,“那天感觉真的非常痛苦,特别难受,大家都知道,大腿很难排酸,身体真的透支了,有一次我就在国道旁边一个被锯断的树墩上靠着,差点在上面睡着了。”
有一个小女孩在路边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哥哥,吴忠洋招呼着小妹妹,问她附近是否有打热水的地方,“我只是想泡一碗方便面。”让吴忠洋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妹妹二话没说,把他带到了自己家中。“不仅给我泡了面,还让我在她家躺了一会儿,小女孩对人非常真诚,没有任何的戒心,我特别感动。”吴忠洋说。
专情 跑步成了一辈子的归宿
为了完成穿越“京沪线”的梦想,吴忠洋对路线、装备、补给都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要跑步,不可能带太多东西,就一个背包,但这22天跑下来,真的让我感觉到天下的跑友是一家,真的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大家没有任何的猜疑,都是无条件,不求回报地支持我。”
吴忠洋说,这次长跑之旅除了购买装备的钱,22天行程只花了5000多元,“很多都是跑友们支持的,包括住的地方,还有一些吃的,省了不少钱。”
吴忠洋把每天的跑量安排在50到70公里之间,速度也很慢。“我这次做了很多准备,包括学习了一些八路军绑腿的方法,让小腿减少损伤,每天用冷热水排酸,以保证后一天的行程。”吴忠洋说。
他的战靴是一双1200多元的跑鞋,之前每周的训练跑量也有200公里左右,但每天跑过40公里之后,脚板都会很疼痛。“还好,最后坚持下来了。”吴忠洋说。
“从我真正爱上跑步的那一刻开始,我就觉得跑步是我人生的归宿点,每次跑步的时候我都感觉很舒服,尤其是跑的时候,很放松、心很静,跑步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认识了很多人,了解到很多事情,在工作遇到困境的时候,通过跑步往往还能找到一些工作上的灵感。最主要的是跑步很健康,虽然这次跑的路程有点长,的确有点不健康。”吴忠洋说完这句话,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