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春节穿越指南”结尾说道: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压岁钱。古人压岁,是为了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不过到了这两年,可谓“手机摇遍众红包”,是一种游戏和分享的趣味在里头。这就是时代精神的不同了:鬼神之事已经从基本的信仰中去除,钱财本身才是主角。
除夕守岁过后,迎来了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这天古代人会怎么度过呢?南北朝时期有本书叫做《荆楚岁时记》,正好专门记载了长江中游一带的民风习俗。我们可以借助这本书,从初一到十五再穿越一次。
“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一大早起来,首先要放鞭炮,把疾病灾害都驱赶走。古代没有空气污染问题,不必禁鞭。炸完鞭炮了,还会自己清扫,不会留下成吨的垃圾。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
接着,“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这是全家老少都穿戴整齐隆重,按长幼尊卑开始祭祀祖先,相互拜年。
到了饮酒喝汤的时候,就有讲究了。正月饮酒要“先小者”,因为小朋友长大一岁,越来越成熟,所以要先酒贺之。老年人过一年少一年,可以认为是离生命终点又近了一点,谓“失一岁”,所以酒最后给他们。这种敬酒的顺序,包含了古代人的生命观念,十分有趣。
今人信大师,古人也信,古今大师喜欢开方治百病的风格从来都没有变。南北朝时期,有大师指出,一年的开头要为一整年预防邪气,因此要用大豆十四颗和鸡蛋、白麻子,和酒吞服。于是当时生吞鸡蛋或者小豆子的做法就成为一时风气。至于有没有效,是否合理,也是没人多问的。信大师,得永生啊。
初一还有什么必须做的?洒鸡血。首先在门前烧香纸,树起一个桃人,然后把松柏树枝扭成绳索挂在上面,最后杀只鸡把鸡血洒在门口。为啥要这么做,为何新年第一天就杀生见血?实在太残忍了。原因是这样的,传说上古时有兄弟二人,一个叫荼,一个叫郁,住在大山的桃树下面,专门察管各种鬼魅,如有胆大妄为,伤害人类,就用苇索捆住,将其杀死。
能不能防鬼先不说,这种风俗造就了多少冤魂?太不鸡道了。
初一过后,初七是一个重要日子。古俗有云,这一天是“人日”,国家在这一天不可行刑。人日自然要突出人,家里用七样菜做成菜羹,剪出五色绸布做成人形。富贵家里,会雕刻金属薄片成人形,帖在屏风上,或者戴在妇女鬓角处的。文化人登上高处,吟赋诗歌。
不过这本书的作者说,尽管春日登高远眺自古以来就有,但他也不知道初七登高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可见习俗的流变和转移,历时久远,也比较复杂。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的就是重阳节的登高习俗了。
古代人以农桑为本,正月十五是敬蚕神的时间。白天,人们煮一大碗粥,把肉盖在粥上面,然后爬上屋顶供送给蚕神,口里祈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反正就是吓唬老鼠,让它们不要来吃蚕宝宝。到了晚上,“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
百度百科解释,紫姑是汉族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管厕所的神本来不是个好差事,办公条件差,气味也不好,但是当时世人却觉得她有先知的本领,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这个错位,还真是让人有点无言以对,是因为大家上厕所没手机玩都喜欢琢磨事儿才发明的吗?
苏轼有《子姑神记》,专门讲过这个神仙的来历。紫姑本命叫何媚,自幼读书,善能属文,用现在的话说,是个标准的“女神”。她结婚之后,当地一位“表面不近女色,私下与多女有染”得官员见其美貌,起了歹心,害死了她的丈夫,纳其为妾。官员的大老婆因见何媚受宠,由妒生恨,竟将何媚残杀与厕所之中。
上天见何媚冤死,就在人间封了她个职位,即“厕神”。其实紫姑不该做先知,该做妇女之友才对,专管家庭里的男女不平之事。遇上那些要亲自杀情妇的官员,直接举报中纪委。
说了这么多,突然觉得那些一脉相承的民风习俗,如今只能到古书里找了。我最新得到的启发是,要赶紧残忍地把旧手机砸碎在厕所,好冒出一个“手机神”来帮我多抢点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