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区吉庆街126号是一栋两层小楼,灰墙红门矗立在街边上,繁华中静守岁月变迁。它就是昨日正式开馆的“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昨日,也是瞿秋白诞辰117周年纪念日。89年前,瞿秋白在这栋小楼里筹备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序。
据文献记载,1927年初,与共产党合作的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中共中央各机关亦陆续从上海迁至武汉。同年3月,时任中共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成员、宣传部委员的瞿秋白抵达武汉,先后主持中宣部和中共中央工作,并以原江岸区辅义里27号作为中宣部办公地及其住所。
陈列馆资料显示,在汉时期,瞿秋白指示《汉口民国日报》等革命报刊要大造革命舆论,支持工农运动。他对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大加赞誉并推介。在中共五大上,他向与会代表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剖析和批判党内右倾错误。革命危急关头,他和李维汉共同主持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会后任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
江岸区委、区政府全面负责“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的整修保护和陈列布展等工作,由长江日报全媒体运营中心设计布展。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全馆以瞿秋白在武汉的革命活动与中宣部1927年在武汉的革命工作为中心,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斗争历史。
陈列馆建筑面积943.3,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瞿秋白来汉前经历、在汉工作情况、离汉后革命活动、以及当时中宣部工作生活场景复原等内容。
据悉,后期,该馆将与江岸区已有的“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等红色教育资源整合为一体,打造成江岸区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中共中央宣传部
在汉筹办党的日报
1927年2月中旬左右,中央宣传部主要工作人员黄文容、羊牧之先行到汉。3月,瞿秋白到汉,住在汉口辅义里27号。他以中央宣传部委员的身份负责了一段时间宣传部的工作。
据“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资料记载,中宣部在汉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1927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中共五大召开前,瞿秋白负责党的宣传工作;中共五大后至八七会议前,蔡和森任中宣部部长,全面主持党的宣传工作。瞿秋白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分管党报、党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八七会议至中央迁回上海前,瞿秋白全面主持党中央工作,分管农委和宣传部、任党报总编辑。
当时,中宣部内设机构包括宣传科、鼓动科、出版科、图书馆、长江书店、长江印刷所等。
王明任鼓动科科长,兼任中宣部秘书。苏联人米夫是中宣部顾问。陈伯达管理图书资料。毛泽民为长江书店创始人。5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成立党的日报筹备委员会,由张太雷、沈雁冰、汪原放组成,指定沈雁冰为书记。中共五大后,还设立了中央出版局。
昨日,瞿秋白的外甥、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终身教授王铁仙专程从上海来汉,参加开馆仪式。这位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家,对瞿秋白也有深入研究,他主持编撰了《瞿秋白传》。
母亲一句遗言 开始研究自己的舅舅
“1981年我母亲去世,去世前她跟我说了一句话‘你不是学中国现代文学的吗,为什么不研究研究大舅舅?’”王铁仙告诉记者,母亲这句话他记在了心里。母亲去世后的次年,王铁仙将瞿秋白作为自己新的研究课题,此前,他研究的是中国现代文学。
最初,他主要研究瞿秋白在文学方面的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和文艺思想等方面。后来,江苏省成立了瞿秋白研究会,王铁仙被邀请到研究会工作,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开始对瞿秋白进行全面研究,包括其思想、性格和政治追求。
展现更真实的更全面的他
既是研究瞿秋白的专家,又与他有着血缘关系,在做研究时,这层感情成了他另一种动力。
王铁仙告诉记者,母亲生于1900年,比瞿秋白小一岁,母亲对瞿秋白在政治上的事情并不十分知晓,但对他的性格、品质很了解,在家里时常提起他。“因为这层血缘关系,我对他的感情比别人更深,这种感情也是我的研究的一种动力。我希望能够更全面,更真实地将他展现出来。”
最受感触是他的高尚品质
在研究瞿秋白的过程中,王铁仙最受感触的是他的高尚品质。“他的革命理想、敢于担当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铁仙介绍,瞿秋白的作风非常正派。“当时他被推选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后,有人曾问为什么他被选上。当时李维汉就说了两点,大致是这个人理论水平高。这是当时选择党的领导人的重要标准和要求。再一点,李维汉说瞿秋白是个正派的人。”
研究显示,在党的工作中,瞿秋白非常民主,也敢于担当,在党内的威信很高。他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尊重同事,不对的事主动检讨,这些都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
瞿秋白一生三次来汉
经历三次人生转折
在瞿秋白短暂的36年人生里,来过3次武汉。“他有亲戚在武汉,他的政治生涯与武汉也有着不解之缘。3次来汉他处于3个不同阶段,武汉对他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在武汉走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昨日,瞿秋白研究专家张秋实教授讲述了瞿秋白与武汉的渊源。
初次来汉:迷茫期来汉求学
1916年12月,17岁的瞿秋白第一次到武汉,这时他刚经历母亲自杀、家庭星散的悲剧。
他先在堂兄瞿纯白的资助下,进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英语,后到黄陂的表兄周均量家住了一段时间。周家藏书丰富,瞿秋白平时除了看书,就是和表兄切磋学问,品诗论画,谈经议政。此时,社会问题要由政治解决的观点开始进入他的脑海。
在武汉仅3个月左右时间,瞿秋白渐渐由一个迷茫痛苦青年,开始思考求解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随后,他随同瞿纯白一家迁往北京。
第二次来汉:参加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
1926年12月,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在汉召开。此时作为中央委员,瞿秋白随同陈独秀从上海来汉口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他第二次来汉。这次会议,实际上反映了陈独秀的妥协退让政策在革命紧急形势下的进一步发展,其报告被通过并形成决议,在全党贯彻执行,造成严重危害。
汉口特别会议结束后,瞿秋白回到上海。因肺病复发,他边工作边休息。在这一时期,他联想到汉口特别会议的决议,感到有必要从根本上、从理论上阐述中国革命一些基本问题。于是抱病写成了《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奠定了他作为中共党史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地位。
第三次来汉: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
1927年3月,瞿秋白奉中央命令到汉口,与张国焘一起主持中央在汉工作。第三次到武汉的瞿秋白经历了由一般中央领导人到中共中央总负责人的变化。在这一年的“八七会议”上,他以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瞿秋白作序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在汉发行第一个单行本
1927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局成员、28岁的瞿秋白奉中央命令来到武汉,其夫人杨之华不久也来汉团聚,住在这栋小楼二楼。
瞿秋白在汉期间非常忙碌,常奔波于中共中央各机关与武汉国民政府之间,在工农群众中做宣传鼓动工作。他白天工作一天,晚上还要在小楼里伏案写作到深夜。
曾著有《瞿秋白与共产国际》等瞿秋白研究专著的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教授张秋实介绍,当时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未能被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全文刊登,瞿秋白到汉后直接促成了其第一个单行印本。
瞿秋白研究专家王铁仙介绍,在工农运动问题上瞿秋白非常支持毛泽东。“虽然瞿秋白在具体的军事作战上不熟悉,但理论和方向上思路明晰。在苏俄考察学习期间,他了解到俄国的巷战,后来也很支持毛泽东的游击战术。”
1927年4月11日深夜,瞿秋白还为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了序言:“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和读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一样。”
【参观提示】
“汉口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旧居”陈列馆由中共江岸区委、区人民政府整修保护,长江日报全媒体运营中心设计布展。
每周二至周日,9时至17时免费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