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每三年一度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正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这块“金字招牌”,近百个城市全力备考,有的使出各种“奇招”,如武汉动员不少大妈走上街头拉起 红线,阻止行人乱闯红灯,网友戏评“武汉有一怪,老太街头把绳拽”。不过也难怪,武汉连续11年与文明城市失之交臂,今年获得评选资格后格外“认真”。
城市全力备考,是因为“全国文明城市”含金量大,被称为“城市最高荣誉”。评选内容囊括政务、法治、市场、人文、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可谓横向到边、细致到底。文明城市申报门槛高,申报前须先过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这一关,还要再过检查组的“暗访”关,难度不小。
正是因为有难度,一些地方为了获评临时抱佛脚搞突击,甚至不惜使出极端招数应考。在过去的三届评选中,有的城市大费周章,怪招频出。郑州市为迎接检查建了“遮羞墙”,济源市发起“全民捡烟头”运动,还有些城市关闭了小店。这些措施既兴师动众又劳民伤财,引来舆论质疑。
煞费苦心的备考,折射出城市日常管理工作的不足。文明城市创建和日常工作并非“两张皮”。城管综合执法部门对“乱摆卖、乱摆放、乱搭建”的日常巡 查,环卫部门每天对街道路面的清扫保洁,交警部门对市区交通秩序的日常疏导,这些既是参评指标,也是部门日常工作。显然,如果这些日常工作切实做好了, 责任真正落实到位了,既是在滋养城市文明,也是为文明城市评选提供正能量。
一个城市的文明,说到底是种人文关怀,是让人有愉悦生活的环境。创建文明城市贵在平日之功,决不是一朝一夕干出的政绩,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城市管理者实在不必过分纠结于文明城市的“封号”,而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实干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