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楚天快报 牛泰
[导读]今年41岁的熊涛,从20岁开始和妻子一起献血,一直坚持到现在,他个人已经累计献血4800毫升
人物简介
熊涛,男,1973年出生,谷城茨河镇人,中共党员,本科文化程度。1991年4月进入信用社工作,先后在谷城庙滩信用社、茨河信用社、北河信用社工作。2008年11月受襄阳联社委派来到宜城联社,担任鄂西信用社主任。2011年11月,担任宜城联社个贷部经理兼鄢城信用社主任。
今天,对于宜城市鄢城信用社主任熊涛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他将在北京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韩国华裔白血病患者。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工作人员章晟介绍,熊涛是湖北第六例、襄阳第三例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
以前,熊涛酒瘾很大,一顿可喝一斤。自从今年3月14日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他毅然戒酒。三个月来,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坚持晨跑7公里减肥,使身体达到捐献要求。
昨日,本报记者抵京,全程采访这位富有爱心的热血男儿。
担心父母不同意 编造善意的谎言
今年41岁的熊涛,从20岁开始和妻子一起献血,一直坚持到现在,他个人已经累计献血4800毫升。
2011年5月的一天,熊涛献完血后,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志愿者,就有可能和病危患者配型成功,可以挽救他人的性命。热衷于公益事业的他,当即填了申请表。
今年3月14日,他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的电话:“你的造血干细胞与一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你愿意捐献吗?”他和妻子李玉芳商量后表示同意。
3月和4月,熊涛先后两次到武汉,进行捐献前的体检。体检一事,被妹妹知道了,她担心哥哥健康会受影响,急忙劝阻。熊涛百般解释,妹妹依旧不信,还以告诉父母相“威胁”。
熊涛心想:如果父母知道了,他们更不同意,一定要做通妹妹的工作。
熊涛搬来了救兵,让湖北分库的工作人员给妹妹解释:捐造血干细胞和献血一样,一到两周细胞数就恢复正常了。目前,还没有一个人因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而对身体造成影响。这样,才打消了妹妹的疑虑。
为了瞒住父母,熊涛煞费苦心。今年端午节,他回谷城老家团圆。临行前,他挨个给妹妹、妹夫打电话,嘱咐他们不要说漏嘴了;吃饭时,父亲劝他喝酒,他说自己感冒了;母亲劝他住一个晚上再回去,他说他要加班……
每天晨跑7公里 坚持整整3个月
第一次检查身体时,医生告诉熊涛:他有轻度脂肪肝、血压偏高、胆固醇偏高,如果这些指标不减下去,达不到捐献标准。多年的生活习惯导致了这些病症,想改很难。熊涛狠下心,决定从跑步开始。
6月8日清晨5时30分,一层薄雾洒在鲤鱼桥水库上。不远处的一间房内,熊涛已起了床。他换上球服,穿上运动鞋,带上一条毛巾,往肚子里灌下一大杯水后,出了门。
从振兴大道出发,20多分钟后,他跑到了鲤鱼桥水库;因体力跟不上,熊涛大口喘着气,快步走了起来,边走边用毛巾擦汗;缓过劲后,他又接着跑……一趟下来,衣服已湿透,熊涛跑了7公里,用时一个半小时。
跑完步,回到寝室洗漱,随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刚开始时,他体力跟不上,上午上班时容易犯困。他特意在办公桌抽屉里放了一瓶清凉油,犯困的时候就抹一点。
3个月里,除恶劣天气外,熊涛都坚持晨跑。3个月下来,跑了约630公里。跑步要流汗,流汗要喝水,一桶纯净水,只够熊涛喝4天。
控制饮食不吃荤 戒掉最爱喝的酒
除了跑步,熊涛还非常注意饮食。
以前吃早餐时,他喜欢吃油重的牛肉面,现在换成了刀削面;中午的时候,他总要点个荤菜,现在都换成了素菜。3个月下来,他没沾过一点荤腥。他自嘲道:“看着别人吃宜城大虾,自己馋得流口水,等捐献完了,一定要补回来。”
熊涛父亲爱喝酒,他似乎遗传了这一点,每顿能喝一斤多。每次应酬客户时,他总能把别人喝高,自己却若无其事;闲来无事时,他也喜欢就着小菜,自饮自酌。因此,他被同事称为“不可攀越的高峰”。
为了不喝酒,他把能推的应酬都推了,推不掉时也总以“打了头孢”为借口,席间坚决不喝。
有酒瘾,3个月却滴酒未沾,熊涛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他的头上戴了一个紧箍咒。他说:“想喝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只要喝一口,所有努力都白费了,捐不成骨髓了,就等于害了患者的命。”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下来,熊涛瘦了约5斤,各项指标均正常,达到了捐献标准。6月11日晚,他启程去了北京。12日下午,他抵达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现在他每天要注射一针动员剂,为捐献做最后的准备。
资助老家贫困生 帮助晕倒聋哑人
熊涛的老家在谷城县茨河镇农村,他的妈妈是一名中学教师。熊涛刚参加工作时,在茨河镇信用社上班。无意中,熊涛听说学校有一个女孩小张,因家庭贫困辍学了。
熊涛赶到小张家中,看到心酸的一幕:土坯房裂开缝隙摇摇欲坠,连门窗都没有,小张父亲高位截瘫,母亲患有精神病。尽管学校免除了学费、住宿费,可是小张为了让哥哥读技校,她还是主动辍学回家种田。
熊涛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到信用社为小张开了一个存折,每月从他的工资中拿出80元,作为小张的生活费,直到她初中毕业。那时,熊涛每月的工资仅有500元。
2007年,熊涛的家搬到了襄阳市区。这年夏天,他坐班车从襄阳市区回谷城老家,途中一名30多岁的女乘客突然发病,呕吐不止,头脑发晕。班车抵达谷城,女子却晕倒在车上,不能动弹。没想到的是,这名女子还是一名聋哑人,无法正常交流。
救人要紧,熊涛赶紧打车将她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女子醒了过来,“啊…啊…啊”地掏出手机,拨通亲人的电话,电话中,她的母亲对熊涛连声道谢。后来,女子的母亲赶到谷城接回女儿,邀请熊涛吃饭致谢,被熊涛婉拒。回忆起这些,熊涛憨厚地笑了:“这都是应该做的,举手之劳,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