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季“卖花”看江城自营销 城市文化应成最佳卖点
2014-05-05 08:48:58 来源:汉网

随着春季的到来,全国各地争相打响一场“卖花”攻坚战。春节前期,“2014广州迎春花市”来汉向江城市民发出盛情邀请,诚邀武汉市民到广州看花、过年,拉开武汉与广州两大花城错峰营销竞争大幕;2月27日,在广

随着春季的到来,全国各地争相打响一场“卖花”攻坚战。春节前期,“2014广州迎春花市”来汉向江城市民发出盛情邀请,诚邀武汉市民到广州看花、过年,拉开武汉与广州两大花城错峰营销竞争大幕;2月27日,在广州国际旅游展览会期间,武汉市旅游局举办了一场以“武汉新花城”为主题的旅游推介会,希望借高铁便利,邀请广州市民到武汉共享赏花盛宴……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赏花游接待量过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花为媒”,彻底搅热赏花经济。

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谁会抢占先机,谁会营销自已,谁就拥有未来。自营销,正赶上城市飞速发展的步伐。

江城崛起需要城市自营销

说到城市营销,人们自会想到昆明。2000年元旦开始,中央电视台广告时段出现一段描绘昆明美丽风光的简短片子,让观众耳目一新。如果不是广告业界人士,很少会有人知道,那是昆明政府为了宣传本地旅游资源,自愿向央视掏钱付费而做的广告。

昆明这一首开央视城市广告先河的做法,应该说,在中国城市营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似乎从那时起,中国城市才开始明白,原来城市竟可以而且应该“自我推销”。

其实,早在150年前的西方欧美国家,城市营销就已在那里开始实践。当时由于一些西方国家工业城市面临城市环境恶化、公共设施落后、经济发展停滞等状况,加上全球化浪潮逐渐兴起,促使城市经营管理者重新看待城市,正视城市的竞争,重视城市改造更新、形象重塑以及特定领域目标营销。于是,城市营销在城市经营管理上逐渐被重视,并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利器。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多元、全面竞争已成为当今无可争议的主题。有竞争就有营销。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城市营销便成了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做好城市吆喝,想方设法把城市的特色“卖”出去,才能得到城市更多发展资源、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

瑞士达沃斯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使达沃斯这个小城出了名,法国嘎纳一年一度的电影节同样使嘎纳家喻户晓……正是有了自营销,才会有海南的博鳌、黑龙江的亚不力一夜成名;才会有2008奥运会、2010世博会,给北京、上海带来的无穷活力与商机;也才有中国香港——“亚洲国际都会”之美称。

大武汉之崛起,之复兴,理当需要进行城市自营销。

谁应为我们的城市而“叫卖”

有人说,城市的魅力不是管出来的,而是营销出来的。

那么,谁应为我们的城市而“叫卖”?

从理论上考究,城市营销管理属于公共管理范畴,而公共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创造公共价值,企业的目标最直接表现为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居民的目标主要包括居住环境、社区服务、人文氛围等。城市营销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而社会转型期,又决定了政府在城市营销中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城市化进程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营销的理念和战略,很大程度决定了未来城市发展即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而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则和引导,必然以政府为主导。政府肩负着整个城市的运作与经营,对城市的营销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

但从现实来看,单靠政府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从社会的参与角度出发,城市的企事业者和全体市民,都应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主体,真正实现城市营销的全员营销。

试想想,如果我们每一家企事业单位、每一个市民,均能做到无时不刻传播着我们城市的营销信息,那么,武汉城市营销的效果自会立竿见影。

江城到底该吆喝什么

提到巴黎,人们会想到时尚,想到艾菲尔铁塔;提到北京,人们会想到古都,想到天安门;说起上海,人们会想到东方明珠、国际化经济中心;提到旅游胜地,人们会想到三亚、丽江;提到超女,人们会想到长沙……

那么,我们应该问问自己的是,提到武汉,人们会想到什么?

长期以来,武汉经典旅游被形象地概括为“两菜一汤”(黄鹤楼、归元寺和东湖),外地游客通常都只是匆匆一瞥,大多成为这座城市的“过客”。武汉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盛名之下却面临着缺乏深度游、休闲游、文化游的尴尬局面。

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时代的江城营销,我们又该吆喝什么?

——战略机遇营销,应是我们城市营销的“最大噱头”。 “中部崛起”战略,应成为武汉城市手中的一张强劲营销牌。

作为“中部引擎”,武汉应以中国经济新的地理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和重要节点的面目而出现,尽一切可能地强调武汉城市在商务覆盖半径和产业对市场的覆盖效率上的能力,让武汉城市的话语活力进入主流财经话语的格局中。

同时力争成为“中国中部的交流中心”,通过经常性地策划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辐射力的各类大小型活动,让跨国公司,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商业精英、时尚名流和意见领袖穿梭来往,使武汉成为中部重要的“传播源”和中部代言人。

一句话,作为中部支点的武汉,应给世人一个强烈印象:武汉不光是湖北的武汉,更是中国的武汉、世界的武汉。

——城市文化,理应成为我们城市营销的“最佳卖点”。 细数武汉文化资源:代表中国重要流域文明的长江文明、代表现代商业文明的汉正街、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的汉阳兵工厂、代表近代革命火种的辛亥首义,代表近代教育发展的珞珈山、代表自然风光的黄鹤楼和东湖……无论是从自然风光,还是到人文典故;无论是从远古文明还是到近现代文明;无论是从古代资本主义的商业萌芽还是现代小商品市场的发端……武汉都是弄潮儿,都走在时代前头,但这么优质的“文化”,我们却没有被很好地“叫卖”。

在武汉,166个湖泊,“大江大湖大武汉”天生具有“东方威尼斯”的得天独厚底酝;287个山体,“两纵一横”撑起武汉整座城市地形骨架,最重要的是中部山体宛如穿城而过的一条龙脉,由西向东与长江交错,形成“山水+字轴”;100多万在校大学生,拥有中国最多大学生的城市,将教育的活力与武汉山水秀美、灵气结合得完美备至;70多家公共博物馆、行业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和民间博物馆集纳历史,汇聚人文、呈列精神……

在武汉,1月赏蜡梅,2月赏红梅,3月油菜花,4月赏樱花、杜鹃花……按规划,一年后的江城,一年四季无处不飞花。武汉这一中部花城,可与南方花城“试比美”;按设想,建立世界级创意人才“武汉脑库”——一个完全适于创意型人才居住、创作与交流的标准国际化社区,有效吸引高端人才立足武汉面向世界创作与研发,打造“智慧”名片。

这一切的一切,都应是我们城市的文化积淀,魅力所在。

“水”之城,“山”之城,“学”之城,“博”之城,“花”之城,“创”之城,相信做好了文化营销的江城,定会让大武汉找回自己特有的城市之魂。

像企业营销那样思考

美国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说过,“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国家营销’应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城市营销”亦如此。

一座城市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像企业营销产品一样营销这座城市。将城市各种资源及所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方法向购买者兜售。既包括城市内产品、企业、品牌,也包括文化氛围、贸易环境、投资环境,乃至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等全方位的营销,其营销市场既包括本地市场、国内市场以及海外市场,还囊括了互联网络上的虚拟市场。

城市定位应是城市营销的第一课。明确了城市的定位,就等于规划了可能拥有的市场。世界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如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却“小国寡名而富甲天下”,其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是体育之城,苏黎世是传统的金融中心。近几年,武汉城市发展定位实现了“三级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成为当前全市人民的奋斗目标。而历史告诉我们,100 年前的大武汉,主要就大在开放上。当时的武汉,是中国内陆重要的通商口岸,是外国政府在内陆设立领事馆的首选之地,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因此,今天,在我们致力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还理应致力于打造更具开放的世界大都市,以抢占全球先机,让世界翘望武汉。

品牌战略是城市营销的不二选择。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其拥有沃尔玛、耐克、通用、IBM、宝洁、波音、微软、谷歌等众多如雷贯耳的世界级品牌;中国之所以受到世界的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近些年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有中国移动、中央电视台、海尔集团、联想、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等中国品牌入榜。归根到底,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市场与市场的竞争,其实就是品牌的竞争。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大搞城市品牌战略定位,如西安——文化古都,大连——软件之都,顺德——家电王国,虎门——服装之都,深圳——活力之城等。武汉要想鹤立鸡群,必须打好江城品牌战略牌。如果从投资推广价值上讲,武汉应塑造出“商业机会品牌”,辅之体现“重商主义城市”的价值体系建设和传播。但纵观国内,目前却鲜有大力发展教育产业而打造学府之都的城市,加上武昌首义的历史辉煌与独特影响,将武汉城市品牌定位于主要以旅游著称的“首义之城”和发展教育文化产业的“学府之都”,应是理想的选择。

产业效应是城市营销的理想追求。一个城市不但要有一、二个主导产业,如长春的汽车、大连的造船、宁波的服装、海南的绿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而且还要使这个核心产业像竹笋——竹林一样形成“产业扩张效应”,如哈尔滨雪产业、桂林旅游产业、北京会展经济,长春由于汽车产业形成的汽配、交易、住宿等相关产业群,皆是由于龙头产业的自组织带动的效应,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个相关的“产业群”,形成“产业品牌助威城市品牌”效应。巴黎以时装和香水成就时尚之都这一品牌;洛杉矾以影视和娱乐成就国际影都之城;汉诺威以无以伦比的国际会展业成为世界会展之都……这些成功的例子,对武汉定位城市主导产业,塑造城市品牌,培育城市竞争力均具有很好的借鉴。

城市形象是城市营销的推手。“一红、一橙,两个欢乐喜悦的人,组成一个“庆”字。”早在2006年1月17日,重庆就有了自己的城市标志:“人人重庆”。 城市形象标志是城市形象的载体,一个城市要实现成功的品牌营销,应该上升一个层面,从标志的推广上升到精神理念的影响和推广上。相比重庆,武汉也是如此,有着太多的城市名片,但没有统一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城市标志——城市LOGO。这不仅紧迫,而且十分必要。

当然,城市营销也不可能像产品营销那样款到发货,按时结帐……也无法放到一个超市、一个卖场去销售,因此,它还必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静态与动态”、“组织与引导”的结合。该让企业干的就不要去干预,该让民众干的就不要去“代疱”,政府应该做到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者陈婕系武汉宣传杂志社执行主编、高级编辑)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