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东湖高新区系 “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中国光谷”;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新区三甲。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认为,城建之于武汉,是历史的补课。
21世纪经济报道 4月28日下午,东湖宾馆。武汉市长唐良智与TCL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东生,两个男人的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当日,TCL集团子公司华星光电携手湖北省科投,投资160亿元,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第6代显示面板生产线。
这是继中石化80万吨乙烯项目之后,武汉引进的又一单体大手笔投资项目,也是该市今年投资的5个50亿元以上项目之一。唐良智力推的“工业倍增”计划实施3年之后,终于等来了开花结果之时。
1988年,28岁的青年唐良智,从邮电部旗下的邮电科学院应聘到东湖高新区管委会筹备小组时,或许不会想到,23年之后,他会成为武汉这座1200万人口城市的一市之长。
2011年1月31日,在经过襄阳市市长和市委书记两个岗位3年零6个月的历练后,51岁的唐良智重返武汉,成为代理市长。半个多月后,唐被市人大正式任命为市长。
斯时,武汉明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在顶层设计上,制定了实现目标的五大计划,包括工业倍增、服务业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建攻坚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其中,工业倍增被列在五大计划之首。唐良智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到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五年工业投资累计超过8000亿元。
2012年,武汉市上述目标又被调高到2016年2万亿元。唐良智直言,从更长远看,武汉工业总产值至少要达到3万亿元,加上武汉周边地区工业大发展,武汉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工业倍增计划”
在唐良智看来,工业是武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履新半年后,唐良智在一次招商推进工作会上,他叮嘱各位区长不要将发展工业当做突击式的任务,要对历史负责,其中还提到“房地产不能支撑城市的发展”。一位接近唐良智的官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唐市长一直坚持“有产业,才有城市发展”,从不鼓吹发展房地产,认为房地产对经济的拉动不能持久。
在唐良智的力推下,武汉发展现代工业,快马加鞭。
2012年6月6日,由上海通用汽车投资70亿元兴建的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厂,在武汉市江夏金口破土动工,并计划在2014年11月量产。从项目签约到开工,不到100天时间。半年之后, 15家上海通用汽车的核心供应商集中签约落户武汉市江夏区,成为首批入驻合作企业,投资总额达37亿元。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胡斌祥教授分析,上海通用武汉项目整车及零部件年产值将超2000亿元,对武汉经济的拉动明显。
2012年10月,联想计划5年内在汉投资50亿元,主产手机和平板电脑。按照联想的规划,武汉基地2014年计划生产3000万部手机,实现产值300亿元;预计3-5年内形成年产能1亿部、年产值逾1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移动互联产业基地。
随着东风雷诺、上海通用、联想集团和SK巨资入股武汉80万吨乙烯基地等,一个个大项目纷纷落落地武汉。唐良智担纲武汉市长3年来,工业倍增已取得明显成效。其中2011年和2012年两年时间,武汉市工业投资达2903亿,超过十一五期间武汉工业投资总和;2013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破万亿,达10394亿元,增长18%,增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2014年第一季度,这一势头继续保持。
在国内大中城市争相发展现代服务业之际,武汉反其道而行之,一度不为外人理解。在2013年湖北省两会分组讨论会上,唐良智透露,武汉周边的中小城市一度发问唐:“你们已经够强大了,为何还要发展工业,抢我们饭碗?” 2007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亦提醒“中西部地区要改变只有工业发展后才能发展服务业的观念”。
在许多外地人看来,武汉已是一个重工业城市。武汉几度兴衰,跟工业发展也有紧密联系。从张之洞时期开始,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主要得益于工业的发展,其实力在全国仅次于上海。20世纪五十年代的武字头国企布局也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地位。八九十年代后,工业在全国地位渐衰。
甚至在武汉市干部中,也有对工业倍增保持不同意见者。多位武汉市下辖区政府基层官员表示,领导还是太看重GDP,考核导向也指向工业,大家都出去拉工业项目,而对一些新型板块缺少重视,甚至有些“偏见”。
对此,唐良智回应:“只有武汉做强了,才能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否则,武汉本身很弱,如何带动周边发展?”在唐良智看来,只有实体经济起飞了,金融、酒店、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才可能发展。唐还表示,从国内城市发展轨迹来看,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工业一定强,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首先都是靠工业崛起,无一例外。武汉要跨越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时表示,抓住了工业,就是抓住了城市复兴的核心,没有工业骨架,一切发展现代服务业都是免谈。
光谷速度与模式
东湖高新区将近20年的工作经历,注定要在唐良智的执政生涯中,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多次会议上提到:“我在东湖工作的时间最长(加上邮科院),20多年,充满了感情。”
26年前,唐良智刚到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工作时,那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当时还是毛头小伙的唐良智被领导批评“喜欢创新,不爱坐办公室,一天到晚向企业跑”。13年之后,唐良智成为东湖高新区的负责人。
东湖高新区系“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中国光谷”;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内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新区三甲。
利用东湖高新区区内高校院所林立,政策灵活,区内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的优势,在唐良智的主导下,东湖高新区先后发展了光电子产业、新能源行业和先进装备业,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东湖高新区内,先后壮大了烽火科技、长飞光纤、人福医药和凯迪电力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之后,唐良智奔赴襄阳执政三年半,再大项目引进、企业上市方面成绩斐然。旋即,他开始担纲武汉市长。
这是一个全新的舞台。甫一上任,在唐良智的力推下,武汉市13个区均建立了科技孵化器。在大项目的引进上,唐良智注重高效和贴身服务。联想武汉项目,在唐良智的亲自督办之下,从开工到投产,不到一年,且投产当年产值即达150亿元。
“当初确实没想到联想的移动互联业务进展会这么快,武汉算得上是联想的风水宝地。”杨元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笑称“联想与武汉是风借火势,火助风威”。
另一方面,唐良智担纲市长后,将其熟悉资本市场的优势发挥出来。在其重视下,武汉东湖高新区的新三板业务,成为国内三家试点高新区之一。唐有意将东湖高新区打造成武汉的“资本特区”,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正是有资本特区的优势,天风证券、长江创投等金融机构顺势做大。在东湖高新区,活跃着100多家创投机构。
在武汉市一次金融工作会议上,唐良智脱稿讲话,建议企业“不找市长找市场”,可以通过上市、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企业上市是坐电梯,不上市是爬楼梯!”
在唐良智治下,即使企业上市,如果在资本市场上不能再融资,也压力重重。武汉市有两家国企长江通信和武汉控股,长期在资本市场上难有作为,被唐良智开会点名批评。之后,前者被央企邮科院重组,后者实现集团水务资产整体上市,并引进了战略投资者,两家公司基本面顿时发生了改观。
科技金融也是唐良智关心的事之一。在唐良智的推动下,武汉市通过了《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出台“黄金十条”,力促科研成果转化,受到国家有关部委肯定。
绕不过的城建
唐良智在担任武汉市长的三年多时间里,另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就是城建。“一万多工地”,还有“债务”。这2个关键词,让这个城市的书记和市长,多次位于媒体的风口浪尖。
2012年6月,武汉市正式启动“城建攻坚”计划。计划透露, 2012年至2016年,武汉将建成中部第一、国内一流的城建基础设施,主要指标赶超现在的广州。2013年初,官方消息称,全市工地总数也将首次超过1万个,武汉也被媒体称为全国最大的工地。
此前还有媒体报道称武汉5年城建投入8000亿和BBC的2万亿的版本。4月29日晚,武汉市政府政研室一位负责人对此回应称,此前媒体报道有些数据并不准确,5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6000亿元,其中2012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150亿元,2013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301亿元。2014年,城建攻坚投资安排1500.27亿元。
武汉市“两江分割,三城四岸”,三镇之间的过江交通,一直是市内交通瓶颈。武汉市一位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汉一直迟迟未开通地铁,一方面是历史上规划的眼光的问题,需要过江的自然条件也是原因之一。武汉2号线,从武汉光谷到汉口火车站,穿越了武汉主干道和核心商圈,也是我国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武汉的交通瓶颈。
根据武汉市交通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号线开通后,与1号线形成“十”字格局,日均客流迅速从20多万上升至60~80万,分担中心城区18%的过江客流。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认为,城建之于武汉,是历史的补课。
第一次来武汉的人,都会被这座城市遍地开挖的景象所惊叹。大兴建设带来的拥堵、施工扰民等,武汉市民的抱怨声一直都未停歇过,民间关于城市主政者好大喜功的说法也一直存在。
城建攻坚,让市民感受最直接的即地铁的开通,目前武汉已开通两条地铁、一条轻轨,还有9条地铁同时开建。根据安排,从2012年到2017年,武汉市每年都将新通一条地铁。
随着两条地铁的开通,从当初的谈城建即吐槽,争议和理解的两个舆论场已稍微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总监李国政评论称,宁愿遭遇吵闹的青春期武汉,也不愿相守死气沉沉的暮年武汉。
在2013年和2014年的两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到湖北团时,提到武汉城建时表示, “如果地铁分散建设,成本可能更高,宁可负点债,也要加快建设,让地铁尽快成网,我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关于城建的争议,相比施工扰民来说,地方债,是一个必须要谈的话题。2013年武汉市的债务,吸引了BBC、路透社以及国内外媒体聚焦,武汉一度被传播为负债率最高的城市。
武汉市不少官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私底下叫委屈,武汉的债务远低于北上广,甚至低于杭州,为什么媒体只关注武汉?唐良智在接受
BBC采访时透露,武汉现在的债务是与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偿债能力相匹配的,具体债务规模在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审计后,可能年内对外公布。(编辑肖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