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之城的想象力与爆发力
2014-05-01 07:54:46 来源:汉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又一年樱花开,武汉走出的学子,又开始在朋友圈、微博上集体怀旧。

“爱一所大学,恋一座城市。”1983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武汉市长唐良智,在给2013年新入学32万新生的一封信中写道。

武汉多位官员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都乐于列举一个招商案例:一位外国投资者来到光谷,从没见到这么满大街高密度的大学生,当即被这个城市的年轻和活力震撼到,决定投资武汉。

科教优势一直被认为是武汉除“九省通衢”外的另一招牌。全球没有哪一个城市,像武汉这样,有这么多大学生。据2013年统计数据,武汉常驻人口1012万,而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118.33万,占常驻人口的10%以上,占全国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总数的4.78%,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不过,毕业人数在增加,留汉就业的学生数却在下降。试图借鉴硅谷模式的武汉,近年一直努力拉近大学与城市的距离。大学之城,给这座中部城市带来了想象力和爆发力。

大学之城 “反哺”沿海

农历正月开学高峰期,黄石公务员陈文本准备周末返汉聚会,最后为避开开学高峰期堵车,改了聚会时间。

85所高等院校,百万学子涌汉,全城热堵的各版本段子网络横飞。“如果说武汉有什么特点,那就是高校多,大学生多。”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钟复平说,大学生占人口比率高,让城市充满年轻活力和爆发力。

正是因为看中了武汉的科教优势,联想、尼韦尔、赛默飞世尔、IBM等世界500强公司纷纷斥巨资在汉。2010年,深圳华大基因拟斥资100亿元,在武汉光谷生物城发展基因产业。

不过,武汉走出的很多创业者,如小米创始人雷军、PPLive创始人姚欣等,无一例外选择去外地创业。每年的武汉市两会,几乎都有代表委员呼吁武汉要留住人才。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叶青,长期关注高校产学研结合问题。他表示,一直以来,武汉大学生初次就业时,武汉的被选择率很低,毕业生大多流向沿海发达地区,其中珠三角最多。

“我们也想留在武汉,但没有合适机会。”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专业05级本科生王平(化名)的家人和女友都在武汉,但他大学毕业后去了深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华科大获取的就业统计显示,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年毕业的478人中,除去出国和读研人数,209人直接就业,其中仅13人留汉,包括1人自主创业;华中科技大学能源学院近三年就业人数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没有一家是武汉本土企业。

市长来信

武汉一直在拉近大学与城市的距离。当地官员意识到,建设大学城的核心,是要形成大学与城市的深度融合。

“欢迎你们——武汉的新市民……你们是武汉的‘金种子’,是城市的未来和希望。”2013年9月的武汉地方党报头版刊登了市长唐良智给32万新生的一封信。1979年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的唐良智,在信里提到,“30多年前,我和大家一样,怀着憧憬和梦想,离开家乡来武汉求学。30多年后,我的全部精力和情感,就像长江汉水一样,与这座城市紧紧融为一体。”。

科教优势,是武汉招商的重要名片。百万大学生,带给城市的,显然不该只有学院气质。

2012年开始,武汉为32万大学新生,每人发放一张百元“武汉通”公交卡和一本《最武汉》手册。从开学之日起就以情感留人。2013年,武汉陆续发布政策,以“真金白银”留人,出台“青桐计划”,在资金、落户等方面予以优惠。近期,武汉市又通过《深化高校、科研机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意见》,这个被称为汉版“科技十条”的政策,再次突破尺度明确对高校、科研机构“双肩挑”人员,经单位批准后,允许其创办企业并持有股份。

其实早在2012年,武汉市就出台过类似的“黄金十条”。“以前都是偷偷摸摸做,不好意思说。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开公司、办实业。”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处项瑞望主任这样评价政策带来的直接利好。

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副教授李晓剑认为,科研成果转化很有必要。但目前高校要做两方面突破,一是要有产业化意识,二是要学会选择有产业化价值的项目,看准市场需求。

“如果老师去创业8年,科研、教学工作谁来做?”项瑞望认为,“黄金十条”也好,“科技十条”也好,还是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加大经费支持。

等待的爆发力

为留住更多优秀学子,利用好科教优势,近两年武汉市政策不断。“但留人成效如何,关键看是否有相应的产业支撑。”武汉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吴传清说。

叶青分析称,解决好产学研结合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面的“热”。目前,政府热情比较高,实际上企业数量少,规模有限,消化不了那么多人才。

对于“孔雀东南飞”的缘由,数十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华科、武大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生,提到最多的是,武汉的经济以国营和重工为主导,通常认为能够带动经济活力、提供大量就业的民营经济和新兴企业,占比较少。几家能叫得出名字的好企业,如东风汽车、武钢均为大型国营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不过,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但长春告诉记者,东湖高新区这些年的发展,已经留住很多大学生。武汉生物城华大基因的员工曾明表示,公司员工中,华科、武大和华农学生占的比例很高。

在采访武汉毕业生的过程中,大多数湖北籍在沿海就业的学子表示,希望最终回到武汉,不少人已在武汉购房,只在等待工作和创业机会。(编辑韩瑞芸) 返回21世纪网首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