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后人红安扫墓谈家风 朴字当先牙签蒸过再用
2014-04-05 08:36:11 来源:汉网

来源:武汉晚报

一件米白色的薄夹克,一双起了“褶子”的普通皮鞋,头发花白,未言先笑。董必武的长子董良羽,翻过田埂,爬上山坡,沿着半米宽土路,终于走到了董家山——如同荒山孤坟一样的董氏家族墓园。

清明节的前一天,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开国元老、原国家代主席董必武的后人赶回红安县,给长辈们扫墓。

没有惊动当地政府,只有几位亲友相陪。4月的春风温暖和煦,荒野中的董氏家族墓园看上去终于有了些“人气”。

“大逆不道”

迁祖坟腾地方

董家山距离县城四五公里,山坡上安葬着16位董家先人,包括董必武的父母、祖父母。2009年,这片墓地被纳入红安县文物保护点,正式命名为“董必武家族墓园”。

正在修葺的墓园不过八九亩地,说是修葺,也就是将坡上的杂草清除,并修出了一条水泥通道。绕到新墓碑后面,还能看到一个个隆起的土包,土包前破败的旧墓碑还紧贴在新墓碑背面。

红安县文物事业管理局保存着墓地修葺之前的照片。照片中,董必武祖父母的墓被杂草掩盖,不仔细看根本找不着,墓碑上爬满了青苔,说是荒山野岭中的几座孤坟也不为过。

之前,红安县曾多次向董良羽提出修葺祖坟,都遭到了拒绝。去年11月,因为一件“大逆不道”的事,董必武家族墓园的修葺才被迫启动。

当时,附近一家大型企业扩展厂房,规划将董家山前的河流改道,直接穿过董家祖坟,并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划了红线。这个举动在当地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祖坟”是不可饶恕的大罪过,该企业的规划遭到了当地的董必武家族的激烈反对。

事情被“捅”到了董良羽这里,经过一番思量,董良羽竟然同意了这个规划,并愿意把几位祖辈的坟迁到一处,腾出地方来。理由很简单,“支持国家经济建设”。

否定4套修坟方案

不浪费一分钱

与董良羽交谈,感觉不到他是国家代主席的后代。他语言朴实,也很“抠门”。一谈到买东西,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花多少钱?”

昨天在祭扫家族墓园时,修葺负责人告诉董良羽,如果墓园后的山坡不继续施工,下雨天可能会出现滑坡,冲毁墓园。对此,董良羽的回答是,那就种上花草树木。去年墓园施工之前,曾经提出四套方案,全部被董良羽否定了。

记者从董必武家族墓园方案图中看到,设计图上,这个墓园规模较大,地面全部铺上了大理石,入口是仿古牌坊一样的大门,园区分为三层,最上层中间是一个气派的主墓……

但是,大理石、白石栏杆、牌坊、围墙,这些能增添气势的部分,都被董良羽去掉了。施工方很苦恼,觉得太不划算了。当地百姓也觉得不理解:河流改道,从坟墓中穿过,应该修座宝塔,修复一下风水。董良羽却说,这么相信风水干什么,省钱最重要。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董必武等人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并题写四字校训:朴、诚、勇、毅。董良羽说,这也是董家的家训,“其他方面都要少花或者不花钱,但可以在墓园的山坡上栽种常青树木,组成‘朴诚勇毅’四个字,将这样的家训永远传承下去。”

“朴”字当先

牙签蒸过再用

昨天傍晚,董必武的女儿,原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全国政协委员董良翬,也从北京赶到了红安。董必武的次子董良翮最近做了白内障手术,无法前来。昨晚7点,董家人坐到一起,谈起了家风。

忆起父母在世时的点点滴滴,董良羽感慨万千。他说,董必武每天早起后,泡上一杯普通的西湖龙井,一天之内只能续水;到了下午,茶水已经寡淡无味,董必武实在喝不下了,向夫人申请,能不能另放茶叶再泡一杯,被一口驳回。

“我父亲还有两个习惯,他爱用牙签,但是用过以后总舍不得丢,总要拿来蒸一蒸之后再用,直到用烂为止。牙刷也是一样,用到毛都卷了也不换,断了以后放在火上烤一烤,粘上继续用。”父母很节俭,对孩子也一样。刚到北京的董良羽和母亲去菜市场,看见1分钱一只的大白鹅十分可爱,很想养一只,但不管怎么恳求,母亲都没有松口,她认为这不必要。

董良翬说,对于董家人来说,现今许多高官以权谋私的现象都不能理解,“我父亲节俭,对待公家物品,即使是一张桌子,搬动时也要全部抬起来,怕桌脚在拖动时被磨坏。”

以董必武之高位,从未谋求过个人和家族的物质享乐,三个子女小时起就没有吃零食的习惯,做事待人讲究老实本分,从不提父亲是“董必武”,从不摆架子,董良羽自嘲是“想摆也摆不起来”。

“其实,那一代人都是这样,‘朴诚勇毅’也不是董家独有,而是时代特征。”董良翬说,如今,她感觉董家人“既脱节又无奈”。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是董必武在建国初期刻下的座右铭,如今也刻在了红安县董必武纪念馆。不仅董氏家族以此为祖训,红安县人也熟知这14个字。红安县委常委陈敦学说,董必武是为民务实、清廉的楷模,“董老的家风已经成为了红安精神的一部分。”

(长江网-武汉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