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21年来每天划竹筏为村民看病 被称水上120
2013-11-13 22:19:32 来源:

重庆晨报讯 ( 罗清艺)前天上午11点,大足区中敖镇洪溪村的罗成敏,在水库上划着自制的竹筏。他要去2个小时路程之外的马家湾为村民周炳秀看病。21年来,罗成敏自制的竹筏被当地村民称为“水上120”。

洪溪村位于水库深处,水库把村子分隔在两岸。仅有的一座石桥难以提供最大的便利,特别是对于今年50岁的乡村医生罗成敏。走陆路出诊,远点的地方会耽搁1个多小时。

1992年,29岁的罗成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他很快就意识到多出一个小时的出诊时间,对于病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当时,老宅后院外准备用来编织竹筐、竹篼卖钱的竹子让罗成敏有了一个念头:自己做竹筏过河。罗成敏记得,为了做好自己的第一个竹筏,他跟着有经验的老人学,即便这样,这个竹筏他也做了足足半个月,砍了100多根竹子,共有200多斤。

第一次坐自己的竹筏,罗成敏有点紧张,不知道竹筏是否牢实。而且在100多米宽的水面上,自己是那么的渺小。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历,罗成敏便放心了。

因为有了竹筏,罗成敏可以节省1个多小时的时间“快速”出诊,为村民们赢得珍贵的生命时间,也赢得了村民们对他的尊重和肯定。

村民罗中弋一家对罗成敏充满了感激,罗中弋说:“如果不是罗医生给我看病拿药,我怕是早就没了。”

唐金宽只要一看到罗成敏总会叫他上门喝茶。

周炳秀每次在罗成敏上门时,总会让家里人给罗成敏准备洗脸水和毛巾擦汗。

不过,罗成敏的两个儿子罗玉川和罗文却希望父亲能够扔下竹筏,脱下白大褂。他们都说:“在这里当农村医生太苦,每天拉竹筏太危险。”罗成敏却对儿子说:“等到我拉不动筏子了再说。”

他的一天>

预约

需要就诊的村民只需一个电话,罗成敏就会上门服务。

出诊

行走在出诊的山路上,罗成敏跌过,摔过,被毒蛇咬过。

看病

罗成敏正在为一位双目失明的村民诊断病情。

坐班

不出诊时,罗成敏抓紧时间整理村民的医疗服务信息。

他的故事>

现在罗成敏的“水上120”,是一个由150多根竹子分4层固定好,然后再组合拼凑而成的竹筏。它大约2米宽,3.5米长,两头分别绑在一根110米长、拇指粗细的尼龙绳上,尼龙绳的两端则固定在约100米宽的水域两岸。因为竹筏长时间漂在水面上,以至于下面两层竹子已长起了青苔。

罗家老宅背后的竹林伐了又长,长了又伐,如今这个用了不到3个月的竹筏已是罗成敏亲手做的第63个。

  21年来他做了63个竹筏

  学医 他初中毕业拜师学艺

前天清晨5点半,罗成敏和妻子依旧听着鸡鸣声起床了。妻子起身洗漱完后便是忙着做早饭,罗成敏则拿起放在床头柜上的手机,看了看,还是没有信号。在担心会漏接病人电话的同时,想到家里的座机号也告诉给了村民,他才放心地拿着锄头到山坡上去了。他说,因为要给病人看病,所以只有抽早上5点半至7点这会儿帮妻子做做农活。这也让他几乎成了村里每天最早出去干农活的人。

不过,就早上这会儿,罗成敏也时不时会出诊。前几天降温,他隔三岔五就会到老病号罗中弋家给老人量血压,叮嘱他按时吃药。老病号罗中弋很清楚,上世纪70年代,初中毕业的罗成敏因家庭条件差而拜师学医,然后一边务农一边当“赤脚医生”。1992年起,他才逐渐从“卫生员”变成真正的乡村医生,从那年起,罗成敏开始做了第一个竹筏。

  行医 他为此做了21年竹筏

大约7点半,罗成敏回到屋里吃了早饭便背着药箱出门了。自从村里建起了卫生室,他就需要到卫生室坐诊。从老宅出来后沿着下坡路从半山腰走到岸边,罗成敏解开将竹筏拴在岸边的绳子,然后快步踏上竹筏,走到中间站稳。弯腰捡起连接对岸的绳子,罗成敏将自己和竹筏一起往对岸拉。

不到5分钟时间,罗成敏在对面上了岸。他说,只要再走50分钟山路就到卫生室了,“如果没有竹筏,还得再绕1个小时。”

之所以要自己做竹筏,罗成敏很感慨。他说,因全村被水库分成了几个散块,罗成敏上门给病人看病很多时候都得过河,而绕道石桥再过河往往要多花1个多小时。于是,他砍掉家里准备做背篓和竹筐卖的竹子,自己做竹筏,这一做就是20多年,每隔四五个月就得换新的。

  坐诊 他要抽空整理村民医疗信息

上午9点钟左右,罗成敏终于抵达洪溪村卫生室。还没进门,他就先将兜里的手机掏出来,确认是开机状态后,他小心地将它放在卫生室门口的邮箱上。他说:“我们这里没有座机,进了屋手机就完全没信号,放在门口有人打电话来我才听得见。”

进屋换好白大褂后,罗成敏趁着还没病人打来电话的空当,将村民办医保卡的名单拿出来核对,然后准备一一通知还没领卡的人。当他才看完10几个人的信息,放在屋外的手机响了,是住在马家湾的唐德容打来的电话,说84岁的老母亲周炳秀这两天头昏脑胀的,全身酸软,请罗医生去看看。

放下电话,罗成敏准备出门,刚好又碰到几位村民过来开药,量血压。

一阵忙碌和叮嘱后,时间已到了11点。这时,罗成敏才背着差不多有13斤重的药箱出门了。“现在条件好了,以前通讯不发达,村民要来我家通知我才能出诊。”罗成敏说,那些年他哪里都不敢去,怕病人找上门自己却不在,耽误了病情。

  出诊 他乘竹筏快速抵达

田坎上,50岁的罗成敏步伐很快,裤腿在沾满泥巴的胶鞋周围磨蹭,也很快被泥土染成黄色。

走到洪溪村5社,站在屋外的黄连房看到了罗成敏。“罗医生,你给我量一下血压嘛。”听到黄连房的招呼,罗成敏停下来走到她家。他一边拿出血压计一边问:“这段时间感觉怎么样哟,按时吃药没得?”量完血压,罗成敏告诉她血压很正常,临走时他又不忘叮嘱了黄连房要记得吃药。

很快,罗成敏又来到岸边,放绳子,上竹筏。不过,或许是因为出诊心急,他右脚没站稳,竹筏的一头被水没住了。还好罗成敏动作快,赶紧往竹筏的另一头走,总算平稳了。可是,裤腿都已被打湿了。

走走停停,一个坡翻了半个多小时。罗成敏说,20多年来,他跌过,摔过,也被毒蛇咬伤过。

中午1点过了,罗成敏终于来到周炳秀家里。罗成敏检查后发现只是普通感冒,于是开了7元钱的药。10几分钟看完病,罗成敏婉拒了这家人吃中饭的邀请,又原路往回走。

  未来 儿子拒绝再当村医

回去的路上,罗成敏说起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罗玉川24岁成了家,在广东一家印刷厂打工,小儿子罗文21岁,在大足当建筑工。“孩子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想他们至少有一个跟我一样学医,跟我一起当乡村医生。”罗成敏摇摇头说,他的这个愿望想必不会实现了,“他们都觉得这个太苦,也赚不了钱,以前四五百,现在也才1200。他们也不想我再做这个。”罗成敏说。

当乡村医生确实不易,看一个病人,来回两趟就是半天,饿着肚子是常事,有时半夜还得出诊。罗成敏回想说:“夜晚出诊一个月能遇到一两回。”他记得有一次,70多岁的唐金宽突发疾病,给罗成敏打电话求医。当罗成敏划竹筏到达时,唐金宽已开始抽搐、出冷汗、腹胀,罗成敏判断是急性阑尾炎,赶紧将他送到镇卫生院。他说:“如果走路,需要四十多分钟,多亏了竹筏,至少节约了一半的时间。”

在快要回到村卫生室时,罗成敏说:“两个儿子想我去城里打打小工也好。可我除了当村医什么也不会,也不想走。”他寻思着,等再过半个月,他又得砍两三百斤竹子做竹筏了,因为刚刚已感觉到竹筏有些不稳。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