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加快夯实算力底座,以“紫东太初”赋能东湖科学城启航
2022-08-09 19:56:00 来源: 中国光谷


  武汉超 算中心即将投用、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饱和运转,光谷正不断夯实数字经济的算力底座。


  ■ 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
  近日,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金桥接受“中国光谷”专访,他领衔的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加速组建。肩负着中科院自动化所研发的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平台落地光谷、服务数字经济的重任,该研究院的建设工作由东湖高新区、中科院自动化所、华为公司三方合作推进,目前已启动大规模招聘。
  打造通用人工智能,让自主研发的软、硬件好用起来
  进入下半年,王金桥在光谷工作的时间明显增多。他的背后,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的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紫东太初”落户光谷,定位武汉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打造自主可控开放平台和产业汇聚示范基地,王金桥作为项目负责人也随之“落户”,频频和企业对接,寻找合作点位。


  ■ 王金桥接受“中国光谷”专访
  目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正向着无监督学习转变,从限定领域的弱人工智能迈向通用人工智能,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十四五”时期重点规划三大方向之一。“在武汉设立研究院是中科院自动化所重大方向创新研发范式的初步尝试,”王金桥介绍。
  作为全球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紫东太初”的目标即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大模型在云端、小模型服务末端。
  与单模态和图文模态相比,“紫东太初”基于全国产的昇腾AI基础软硬件为底座,能够支撑图-文-音全场景AI应用,可实现“以图生音”“以音生图”,为更多元的下游任务提供模型支撑。


  ■ 图-文-音全场景AI应用
  在国际多媒体大会(ACM Multimedia)和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ICCV)两个本领域国际顶级会议中,“紫东太初”的视频理解与描述性能均为当前最高水准。
  在光谷,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以多模态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研究基础,推动边缘计算、工业视觉、医疗健康、分子影像等工作开展,并最终将目前千亿参数的多模态大模型升级为万亿参数。
  他说,研究院正针对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碎片化等问题,以预训练大模型+推理部署端小模型的技术路线,面向企事业单位开放大模型的API和小模型的开源服务,让人工智能更加普惠民生。
  未来,将诞生“光谷小初”人工智能虚拟人、建设成立“江城太初”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打造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武汉标准”。


  ■ 基于“紫东太初”打造的虚拟人“小初”
  “尽管人工智能存在落地周期长、成本、人才等问题,但只要协同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光谷人才集聚、创新主体多、政府支持等优势,我们相信在全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方面,会取得较大突破,并支撑多产业智能升级。”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科学城规划、建设、治理,让人才没有后顾之忧
  近年来,科技和城市之间的竞争令科学城建设的门槛一再提高。比如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上海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人才引入等措施吸引大量人工智能产业资源。深圳通过发布“孔雀计划”、组建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措施,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资源嫁接落户本地。
  国内除一线城市和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外,大连、郑州、成都、南京、无锡、沈阳、杭州、长沙等城市也布局组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或人工智能研究院。
  王金桥认为,光谷的特色在于人工智能的政策红利和产业基础,“这一优势在建设科学城、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吸引人才上都应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不断优化提升。”
  在采访中,他还比较了国内外部分科学城,特别提到了德国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建议打造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新型科学城,“领先的科学城一靠建设,二靠运营,三靠人才。”
  “湖北大力发展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覆盖都市圈范围,又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东湖科学城发展腹地深厚。光谷可以开放领舞的姿态,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对标国内外一流高科技园区,在科技创新、智能治理等方面成为标杆。”
  在光谷,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将以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人工智能国家队为“蓝本”,打造一支200人的本地化高水平人工智能研发队伍。
  “对于顶级人才来说,薪资待遇并非决定性因素,大家更看重事业平台和配套环境。希望光谷、东湖科学城能在这方面再加把力,让科学家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建设。”
  人物简介
  王金桥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紫东太初大模型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岗位教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技术创新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获北京市高聚领军人才、广州市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山东省泰山领军人才等称号,主要从事多模态大模型、自监督学习、视频分析与检索、大规模目标识别、目标检测与跟踪、图像分类与识别等方面的研究。
  共发表包括IEEE T-PAMI、TIP、TNNLS、ICCV、CVPR、NeurIPS、ECCV等国际权威和顶级会议论文300余篇,国际杂志50余篇,国际会议300余篇。完成国家标准提案3项,发明专利36项,10项国际视觉算法竞赛冠军,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发明创新银奖。作为中科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2035团队”跨模态通用人工智能平台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发了业内首个千亿参数“紫东太初”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和“小初”虚拟数字人,自研了多模态大模型、视觉大模型、自监督学习等多种关键技术。曾携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在CCTV1、CCTV2、CCTV3、北京卫视和湖南卫视等做技术展示。
  采写 | 张隽玮
  摄影 | 张希祉
  编辑 | 施佳敏
  编审 | 康鹏
  审核 | 肖辉
  出品 | 光谷融媒体中心


  ©中国光谷 投稿邮箱:1070452594@qq.com


  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击!让更多人看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