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喻家山到东湖科学城,华工科技:点亮“最亮的光”,走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路”
2022-08-02 20:48:00 来源: 中国光谷
  “突破”!
  一进电梯,一张海报,两个大字夺人眼球,三句话格外醒目——
  “突破自己的局限”“突破他人的偏见”“突破看似牢固的现状”。
  这里是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工科技”)总部。
  从喻家山向南,突破大学“围墙”,奔赴产业主战场,他们赶路20年;从汤逊湖向东,追求行业领先,加速国产替代,他们又赶考3年。
  “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我们从未转场,更不退场;我们一直在场,决战考场。” 7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一个月之际,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马新强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时说,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赛场,要下更大决心、拿更大比分获胜。
  01 突破“围墙”奔赴主战场


  身穿防尘服的华工科技年轻科研人员正一丝不苟检查微小部件。记者高勇 摄
  62.18亿元,5.63亿元,一营收一利润;34.04%,61.34%,各自增幅。
  看量察质,观形辨势。上月底,华工科技亮出这份见底色的半年报。去年校企分离改革完成的首份年报,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起初“上无片瓦,下无寸地”。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科技,走出“围墙”办企业,走向9公里外的华中科大科技园,走向20公里外的东湖科学城。
  “空间的距离解决了文化的差异。” 马新强说,从执掌华工科技的第一天起,埋头做一件事——撕下校办企业的标签,走市场化之路。
  不满足于只做“经纪人”,要做有条有理的公司。2000年6月,华工科技头顶“中国激光第一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实现对接。
  也不满足于只做公司,要做有名有姓的“企业”。上市当年,全资收购澳大利亚全球切割系统知名企业法利莱,在国内同行中最早“走出去”,实现“武汉制造,全球销售”。
  “看变革比看成就更为重要” ,从校办企业到上市企业,从小作坊、小批量到现代化厂房、精益生产,这个中国高校成果产业化先行者,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去年3月,武汉国资主导设立的国恒基金完成股权受让交割,成为华工科技第一大股东。业界称为“基金并购校企上市公司第一单”。
  马新强说,响应国家号召,在国内首创与地方国资合作,引入社会基金,管理团队出资入伙,“核心骨干成为‘企业合伙人’‘命运共同体’,有效解决了资本运营效率不高、长效激励机制不足,为我国校企分离改革闯出一条成功路径”。
  02 真本事一样一样长在自己身上


  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华工科技成为百亿企业。企业供图
  62年前,年轻的物理学家梅曼研制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被广泛应用后,被誉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毕业于激光专业的马新强,带领华工科技“抓”住了这束神奇的光。
  6月,华工科技项目组第一时间抵达西安比亚迪工厂,为完成国内第一个批量生产的高强钢电池托盘项目,争分夺秒抢进度。
  “60秒,一个3米汽车电池托盘完成激光焊接”,华工科技焊接装备及产线解决方案,已成功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但在14年前,别说新能源电池托盘焊接,中国的激光能不能焊汽车,都要打个问号。 “要敢于突破偏见。中国企业想闯进车身激光焊接的圈子,很多人都说几乎不可能。” 马新强回忆。
  2007年,华工科技优化产业结构,聚焦能量激光、信息激光和传感器领域。次年,完成压力容器激光焊接设备交付,填补国内空白。
  又一年后,华工科技在神龙汽车全球招标中胜出。激光焊接技术应用在汽车行业,打破外企40年的技术封锁,201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占有国内九成市场。
  多年以前,华工科技在武汉周边城市投资兴建产业基地,当地政府承诺给七百亩地,但最终只买下满足基地所需的四百亩。
  一大块商住地摆在面前,马新强保持住了定力。“清楚‘不做什么’才能避免急功近利。华工科技的根在科技、在核心技术,我们不买地搞房地产,主要是投向核心技术。”
  马新强说,这是华工科技的选择, 坚守“好产品、好市场、好管控、好团队”,把真本事一样一样长在自己身上 。
  首套国产化数控激光切割机、首个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聚焦主业,朝着一个城墙口冲锋。60多项国内行业第一,华工科技为中国激光赢得全球行业话语权。
  03 破局之下,新的能力在生长


  华工科技每年从重点高校引进大量人才。记者高勇 摄
  7月,一辆辆青云灰颜色的岚图汽车,从最终装配线上驶出。其装载的汽车加热器,来自位于孝感的华工高理电子产业园。
  “攻克‘卡脖子’难题,开拓新赛道。我们带产品到过最北端零下40℃的漠河,也到过地表温度高达80℃的吐鲁番。”华工高理工程师吴阳说。
  2014年,占据全球温度传感器七成市场的华工高理,在国内首创新能源汽车加热器,拿下国内一半市场。
  如今,这家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再次闯入新领域, “突破自己的局限,从零开始,进入压力传感器、温压一体传感器领域” 。
  在鄂州,华工激光首条激光流线化智造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生产的高性能数控激光切割机床,全面覆盖了欧洲市场。在荆门,新能源智能装备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达产后实现年产值30亿元。在黄冈,华工正源特种光模块生产基地正在向高端领域延伸。
  “摆脱低水平竞争,唯有高水平创新”“每一步都是新的领域,不断拓展边界” ,破局之下,新的能力在成长——
  联接业务,从光联接拓展到无线联接,800G硅光芯片流片,推出数字小站,加码5G网络室内覆盖;
  感知业务,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赋能新能源、工业数智化、智慧家庭应用场景;
  智能制造业务,切割、焊接、标记、清洗,面向工程机械、桥梁等行业实施基于激光装备的智能工厂项目……
  “边界越大,压力越大。”马新强说,华工科技将坚持 “破局思维”“价值共创思维”“长期主义思维” ,锻造核心竞争力,参与构建全联接、全感知、全智能世界,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04 让价值贡献者站在舞台中央


  华工科技生产的400G光模块。记者高勇 摄
  一本全景再现改革开放以来楚商奋进历程的《中国楚商》刚刚出版,书中记录了一个“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现代版故事。
  2006年,闫大鹏从海外到武汉参加“华创会”,马新强获悉后从外地赶回武汉,又追着他飞到北京。一夜长谈,达成意向,10个月后锐科激光成立。
  两年前,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发来一封函件,一项光纤激光器国际标准获得通过。这是锐科激光联合华工激光等单位制定的,也是我国首次为激光产品定国际标准。科研界评价其意义在于,“国际科研合作无法把中国排除在外,需要中国参与进来”。
  尽管不愿过多谈及往事,马新强纠正说: “不只追到北京,还追到过很多国家和地区。”
  有数据统计,近10年,华工科技相继引进50多位高端人才,缩小了与国际头部企业的差距,在激光魅影中形成“华工科技人才现象”。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7月中旬,武汉召开科技创新大会,马新强发言介绍释放人才创新潜能。
  从2015年开始至今,华工科技每年从重点高校引进200人左右,打破论资排辈,畅通发展通道,营造创新空间。今年初,华工科技获得机械、电子信息两个专业高级职称自主评审权,成为省内首批获得该权限的企业。
  年轻人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从海外回来的80后程伟,担任华工激光副总工程师;从深圳回来的90后徐华生,参与国内首条完全自主的氢能双极板焊接自动化产线。
  “每个人都应用力拥抱自己的‘珠穆朗玛峰’。”马新强说,让价值贡献者拥有更多的获得感,让价值贡献者站在舞台中央。
  7月28日,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华工科技召开“光荣之路”创新誓师大会。
  “真正属于高科技制造业工程师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马新强激情动员说,向着更高远的地方,铺展生命的万千可能,每一位科技工作者不是时代的过客,而是时代的建设者,甚至可能是先驱者。
  “走好科技自立自强的新长征路,这是一条无比光荣的道路,也是我们与时代的双向奔赴。”
  从光电子产业“特色鲜明”到“独树一帜”,十年磨一剑。23岁正青春,“追光者”华工科技经历蝶变、革新和重塑,点亮了一束“最亮的光”。
  《在场》对话 华工科技党委书记、 董事长、总裁马新强 接受长江日报《在场》栏目专访
  抓“杀手锏”找“突破口”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马新强正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专访。记者胡赞威 摄
  长江日报: 从一家校办工厂到百亿级硬核企业,华工科技的发展动能是什么?
  马新强: 以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技术和产品创新,将人才视为发展第一资源,引进、培养并举,激励约束并进。
  长江日报: 60多项国内行业第一是如何做到的?
  马新强: 早期,海外收购、引进消化再创新;中期,引进高层技术人才,孵化创业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现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快国产替代的速度。
  长江日报: 电梯海报上的“突破”二字有什么意味?
  马新强: 一个企业管理者主要考虑发展,解除发展障碍,需要不断突破,新产品上抓“杀手锏”,行业上找“突破口”。华工科技是非典型国企,没有市场进入壁垒,也没有太多的资源优势,只有靠自己提高忧患意识,打开成长边界。
  长江日报: 周济院士对你的期望兑现了吗?
  马新强: 华工科技上市之后,他提出一个大目标:心无旁骛地发展高科技,不允许搞与主业无关的事。我们一直按照这个在走。
  他还提过一个小目标:将激光切割机售价降下来,让更多的企业用上高性价比的激光装备。伴随着核心部件国产化,这个前几年完成了。
  长江日报: “华科男”在中国创新创业圈是独特的存在,你怎么定义?
  马新强: 比较务实、理性、执着,目标认定后,会一条路走到底。我是激光专业毕业,一辈子就认准激光产业化这一件事,踏实、充实、有意义。
  长江日报: 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怎么看待有的企业家退场或躺平?
  马新强: 我们从未退场,更不怯场、转场,而是决战考场,如果是赛场的话,要以更大的比分获胜。
  未来,华工科技不仅要以客户为中心,更要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高科技,解决“卡脖子”问题,提高国产替代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是坚定不移的方向。
  来源 | 长江日报 记者 郑良中 李琴
  编辑 | 施佳敏
  编审 | 康鹏
  审核 | 翟磊
  出品 | 光谷融媒体中心
  ©中国光谷 投稿邮箱:1070452594@qq.com


  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击!让更多人看到▼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