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孩住进农村,成为村民们的“亲妹子”“亲孙女”
2022-07-26 18:12: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6日讯(记者杨晓雨 通讯员赵银斐)夏季的曾畈村里,阳光明媚,微风徐徐,桃林基地枝叶摇晃,美得像一片绿色海洋。最后一批桃子个头很大,红皮的水润饱满,黄皮的金灿耀眼,驻村队员许雅玲和队员们正在帮忙分拣、装箱。受疫情影响,曾畈村的黄桃存在滞销风险,驻村队员宣传推广、牵线搭桥,眼看已经全部卖完,他们心底由衷高兴。 


  修缮后的塘堰,美观安全。  记者李永刚 摄 
  “我住进农村了” 
  城市姑娘初到驻点村闯三关
  近日,武汉市公布“2021年度市级驻村工作先进个人”名单,许雅玲名列其中。27岁的许雅玲是湖南湘潭人,中国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硕士,考上选调生后进入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工作。
  2021年1月,她成为下沉到单位对口帮扶村的第一位女同志,进行为期两年的基层锻炼,起初在江夏区合力村,8月又转战新洲区旧街街道曾畈村。  


  许雅玲在宿舍。  记者李永刚 摄
  7月25日上午,记者驱车近2小时来到曾畈村,见到了驻村“铁三角”——中山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孟利亮(驻村队长),他工作经验丰富,是团队的主心骨;武汉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部副部长胡保国,他任劳任怨,默默承担了做饭的重担;许雅玲,细心耐心,是村民的贴心人。


  驻村三人走在虾稻田旁边。  记者李永刚 摄 
  许雅玲热情地带着记者参观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她对村里情况门儿清,一路上熟稔地和村民打招呼。“咱们村有261户、7个自然湾、10个村民小组。由于耕地较少、土壤贫瘠等条件限制,之前经济发展缓慢。在上一任帮扶单位的努力下,村里发展了桃林、苗木、虾稻田三大产业,村民不仅能收到土地流转金,还有务工工资。”
  回顾一年半的驻村生活,许雅玲感触很深。她说,一路走来,遇到过难题,也有不少感动,表面上她驻村帮助村民,实际上反而是她向大家学到了很多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记得刚到村里是一个温暖的冬日,离开办公室,看到眼前的蓝天、山林、稻田……许雅玲心中对驻村工作充满了期待。但第一天晚上,她就遇到了“洗澡关”,村里的住宿环境比不上城市,为了提高洗漱效率,她剪去留了好几年的长发;随后她又遭遇“蚊虫关”,胳膊和腿被咬得发炎,长满水泡,又痛又痒,她咬紧牙关忍着;但真正让她灰心的是“语言关”,湖南姑娘根本听不懂村民们说的方言,和村民交流得靠人翻译。
  驻村后第一个大任务是销售麻鸭,分装麻鸭又脏又累,许雅玲是新人,又是女孩,男队员们悄悄揽了她的活,安排她在一旁清点数量。许雅玲看在眼里,心里既感动又有些惭愧。
  2021年2月25日,驻村一个月后,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那一瞬间,在村里观看直播的许雅玲激动地留下了泪水:“何其有幸,我能见证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也希望能够像樊贞子、黄文秀、毛相林那样,用自己的双手为村民致富和乡村振兴做点什么。”虽然有很多困难,但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融入村里,用实际行动证明城市女孩也可以做好驻村工作。”
  “我想离大家近一点”
  她成为村民的“亲妹子”“亲孙女”
  村里的20户脱贫户已在2018年脱贫,但持续追踪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仍是主要工作之一。一开始,许雅玲专程去贫困户家里进行走访,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情况,但她明显感受到了村民的疏离。她观察队长的做法:自然地和村民拉家常,去有小孩的人家时,总记得带几颗糖果……
  受到队长的启发,她开始转变工作方式。由于村民们白天比较繁忙,早上和傍晚在家的人最多,于是每天吃完晚饭后,她就和队员们一起到处遛弯,主动走近村民,唠家常、干农活,每日步数至少一万五。慢慢地,在不需要翻译的情况下,她也能和村民自由交流了,脱贫户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当村民们热情地叫她“妹子”时,当老人们对她像“亲孙女”一样时,她心里高兴极了,满是成就感。
  经过脱贫户蔡文斌家附近,许雅玲忍不住拐进去看看。蔡爷爷和老伴都已80多岁,老伴有严重糖尿病,行动不便,儿女都在外地务工,只剩蔡爷爷一人种田,外加照顾老伴。两位老人是驻村队的“重点关照对象”。


  许雅玲查看蔡爷爷家厨房隔断情况。  记者李永刚 摄 
  “村里的人都勤劳又淳朴。每次经过蔡爹爹家的地,总看见他在弯腰劳作。油菜、水稻、棉花、花生,还有各种蔬菜瓜果,虽然面积不大,但他的地里一年四季都不空着。”向记者介绍蔡爷爷时,许雅玲话中满是敬佩,“他还是做农具的一把好手,今年春天我们去帮他筛油菜籽,他用自己亲手制作的‘皮子’打菜籽,美观又好用。”
  来到门口,蔡爷爷的老伴正坐在树荫下乘凉,她蹲下来亲切地问奶奶:“爹爹不在家?”“是呀闺女,去镇上给我买药了。”


  许雅玲正在和奶奶聊天。
  “屋子修得差不多了吧?”她一边问,一边走进屋内查看情况。原来,5月上门慰问时,他们发现蔡爷爷家的灶台和柴火堆距离太近,存在安全隐患,于是及时向领导反映情况。结对帮扶单位武汉动物园主动帮助老人进行厨房隔断、吊顶、电路改造等修缮改造,消除防火用电隐患,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如今已经基本完工。走进屋子细心查看一圈,许雅玲满意地点点头。
  “我也想做点什么”
  想方设法用专业知识帮助村民


  许雅玲和胡保国在苗木基地。  记者李永刚 摄
  参观村里的产业基地时,迎面碰到骑着摩托车、做事风风火火的村书记梅建林。聊到3个驻村队员,书记竖起大拇指,称这3个高级知识分子不仅工作能力强,还是一股清流:“只给他们解决了住宿问题,本来要解决吃饭问题,他们硬是不干,坚持自己做饭。”
  梅建林感叹,由于他们的助力,村子变化很大:党群服务中心办公设备齐全了,还有了全村第一个会议室,村里的塘堰之前没有任何护栏,现在修筑了漂亮的红砖护栏。为了提高村民们的收入,他们更是想尽办法消费助农兴农,年初组织局系统干部职工购买虾稻米1.36万公斤,今夏又组织局系统职工购买黄桃近0.75万公斤。
  初到曾畈村,队长就召集大伙商议今后的工作方向。大家一致认为,村里产业比较成熟,一方面要继续帮助村里完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园林专业背景,尽可能帮助村民们进一步做大产业。
  他们了解到,村里的160亩苗木基地里栽植了红叶李、海棠、重阳木、樟树等苗木,但管理不善,树形不佳,村里更是缺乏相关技术人员。于是队长和园林专家预约好了,今年秋冬等树木进入休眠期后,就让他们来教村民修剪苗木。此举一方面可以优化树形,提升苗木价值,另一方面也能教会村民们苗木修剪的技能,让产业可以持续发展。
  许雅玲是园艺专业高材生,她也不停地开动脑筋,想帮上忙。在大学里,她对月季颇有研究,这里可以发展月季苗木产业吗?通过实地了解,她发现村里的土地偏沙质土,并不适合月季的生长。
  村里的桃园基地倒是和园艺挂钩,她想到以前学到桃树要修剪成向外扩散的“开心型”,但这里的桃树却都修剪成向上生长的“主干型”。在和技术负责人巴鹤聊天时,她提出了这一疑问。巴鹤笑着解释,开心型确实很好,但他们根据实际情况估算,发现“主干型”修剪更适合密植,更利于早期提高桃树产量。


  桃园基地丰收。  记者李永刚 摄 
  “原来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实际操作经验更为重要。”经过这件事情,许雅玲深刻意识到自己比较缺乏实践经验,之后也更加虚心向一线工作人员学习。
  今年4月,一场酸雨让部分桃子表皮损坏严重,怎么办?许雅玲心里十分着急,她辗转打听到一个大学同学目前正在从事桃子种植研究,她赶紧和对方联系,请教解决办法,并告知巴鹤。巴鹤结合专业建议以及基地实际情况,想出了最妥善的解决办法,将损失控制在最小:把损毁最严重的桃子直接摘掉,让营养更集中在其他桃子上,损毁不严重的桃子保留,当做次果售卖。


  许雅玲和胡保国帮忙分装桃子。  记者李永刚 摄
  “我学到了很多”
  这段经历是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驻村生活仅剩半年了,许雅玲已经提前感到不舍。最近,她开始总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日记本里记录心得感受。
  “不论是曾畈村还是合力村,他们的地理资源都不算好,但是村民们始终都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春耕秋收,修路建堤,荒地变良田,河滩种桃园……他们用双手一点点改变村庄,一步步创造幸福生活。今后的工作也会有很多挫折,我要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认真并坚持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
  “虽然脱贫攻坚已经取得胜利,村民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但在村里,粮食和蔬菜都是大家亲手种的,他们都很节约,舍不得浪费,很多农用工具都是修修补补又三年。即使回到城市,我也要将这种节约朴素的精神带回去。”
  这是许雅玲日记本上最新写下的两段话——
  她说,村里还有很多老人虽然不认识字,但各个都有好手艺,能变废为宝,比如稻草编绳子,废木头做鸡笼,竹子做扫把,豆子磨豆腐,糯米打糍粑。在这里,她像是初入社会的“小学生”一样。
  “这一年多,我的工作或许很细碎微小,但每次看到村民们的笑脸,我的内心会充满满足感。驻村锻炼让我看到武汉这座城市另一番风貌,也提高了我的归属感。这就是我理解的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是我在今后工作中要坚持的初心。”
  【编辑:赵可】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