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谈“追白鲟的人”:与白鲟失之交臂后找了十几年
2022-07-25 09:18: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5日讯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在地球生存了一亿五千万年、有着“长江中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7月23日晚,长江日报《面谈》第二期,记者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博物馆内,与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科普团团长张先锋博士一起,现场连线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就“白鲟灭绝对人类有哪些警示”“长江中的濒危鱼类”等话题展开畅聊。
  白鲟是什么?它长什么样子?不少网友悲叹,“未曾谋面,听闻就是永别”。此次《面谈》节目在网络中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在微博上同时收看网友达30万。
  19年前,他最后一次接触白鲟
  试图救护但遗憾失败了


  7月23日晚,长江日报《面谈》直播访谈栏目第二期开播。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博士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先锋博士做客直播间。 记者肖僖 摄
  “我最后一次接触白鲟,是在2003年的1月24号,这一次实际上是白鲟告别我们人类,最后一次活体的呈现。”研究了白鲟半辈子,被誉为“追白鲟的人”,危起伟在直播中,回忆起与同事当年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一条白鲟的往事,“从发现触礁到救助、放流长江,历历在目,一切都像昨天的事情,印象非常深刻。”
  危起伟介绍,在三四十年前,他和团队遇见过白鲟五六次,当时大家都是想救助的,“试图把它养活了后进行人工繁殖,从而使这个物种能够继续存活下去,当时我们都是这样的目的。”从1993年救助一条白鲟养活几天后突然死掉,到2002年12月1日在南京下关水域发现一条奄奄一息的白鲟,救助、养活,“可是,在第29天后还是翻肚皮死掉。”危起伟均表示非常可惜。
  2002年那次,危起伟和同事一起把受伤的白鲟从南京下关运到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昆山的中华鲟驯养繁殖基地救助,“冬天,大家在池子做保温棚子让它好过冬,可白鲟听到敲敲打打的声音,应激地钻到净化水管与池子间的缝隙里发生了意外。”危起伟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想养活身形长达数米的白鲟,并不容易。”
  危起伟:“虽然白鲟灭绝,但到今天我还是不愿意宣传这个结果”
  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连开3天会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危起伟介绍,对于物种灭绝,国际科学界有严格的评判和公布标准。
  张先锋介绍,国际IUCN Red List(红皮书)物种濒危程度分为9类,包括有灭绝风险阶段的易危、濒危、极危,再到野外灭绝、灭绝。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物种等级标准,危起伟称,灭绝指在过去的50年中未在野外找到的物种。野生灭绝指某物种的个体仅被笼养或在人们控制下存活。
  “当时国外专家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此前,我一直不同意。”危起伟说,根据数模等一系列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年来,他和团队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即便如此,危起伟还是非常难过,“虽然白鲟灭绝,但到今天我还是不愿意宣传这个结果。”
  谈到白鲟灭绝的原因,危起伟回答道:“主要是过度捕捞、人类活动对其产生的干扰影响造成的。”
  “白鲟是一个很奇妙的物种,长长的鼻子是食物精密的探测器,嘴巴在鼻子下面非常隐蔽。”张先锋介绍, 位于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水生生物博物馆,距今已有90年历史,收藏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刀鲚、暗纹东方鲀等在内的各类、各级别一类保护鱼,共40万件标本,其中有白鲟标本6件。最大的一件白鲟标本,有4米长,距今已有43年的历史。
  张先锋:非常看好“十年禁渔”所带来的希望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是“长江十年禁渔”的首倡科学家,早在2006年,他就在三峡工程科技论坛上提出,为保护长江里的大小鱼类,曹文宣三次参与《长江保护法》制定过程的征求意见。对于白鲟的灭绝,除了感到遗憾外,张先锋表示,非常看好“十年禁渔”所带来的希望!
  长江江豚是反映长江生态环境最核心的标志。4月,武汉渔政天网视频监控在长江沌口大桥附近捕捉到10头左右江豚嬉戏捕鱼的画面,这是今年以来武汉多次发现江豚群体中最大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今,江豚在武汉城区江段已出现20余回,近100头次。除了武汉江段,南京、宜昌、长江支流的赣江、南昌频频出现了江豚。
  “如果说白鱀豚、白鲟等长江鱼类的灭绝是带给我们的教训,那么践行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开始后,确实也带给了我们一些好消息。”张先锋称,过去对鱼类产生影响的渔业活动被禁止后,近年,长江江豚的数量慢慢回升、长江三鲜的几种鱼类数量也会越来越多。
  对于同样濒危的中华鲟和长江鲟,张先锋非常同意危起伟的观点,“它们是卵生,与豚类哺乳动物不同。目前,人工繁殖已见成效,随着长江大保护以及长江野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长江鲟非常有可能重返长江、重返家园。让我们共同期待!”
  (长江日报记者陈洁 徐佳 通讯员孙慧)
  【编辑:丁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