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年武昌古城焕然新生,城墙博物馆年内亮相昙华林
2022-07-21 09:17:00 来源: 长江日报
  【街道名片】
  武昌区粮道街道


  美好生活昙华林。
  地处武昌中部,北起螃蟹岬,南以蛇山为界,东至武黄铁路,西沿得胜桥、青龙巷与中华路街接壤。辖区面积1.8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1万余人。这里因三百多年前设置有“督粮道”官衙而得名。
  古韵粮道。这里是武昌古城的核心区,武汉最具文艺范的昙华林坐落于此,52处优秀历史建筑讲述着中西文化交汇的故事。
  文脉粮道。这里是武汉的城市文脉之根,是武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街道,有董必武创办的私立武汉中学、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文华书院等。
  融合粮道。景区、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在这里“五区融合”发展,探索包容、和谐的基层治理新样本,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粮道”。
  当下,粮道街道正积极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古城文化教育展示区、区域化党建示范区、文旅产业繁荣区“四个标杆示范点”,努力成为武昌古城核心区、城市文脉溯源地、基层治理新样本、宜居宜业活力带。


  粮道街道党工委书记成洁(左)介绍昙华林吉祥物小昙昙。记者杨涛 实习生卢翠妮 摄
  晚上8时,昙华林里一栋栋中式传统的老建筑与北欧风格的老房子被“点亮”。山顶俯瞰,房屋依山而建、道路起伏蜿蜒、游客穿梭如织。不远处的粮道街上,一众“网红”小吃店的门前排着长长的队。
  夏夜的这一个个场景,无处不彰显着武昌夜经济的活力。
  这里是武昌区粮道街道,也是武昌古城的核心区。
  7月20日,武昌区粮道街道党工委书记成洁走进长江日报“街力赛”直播间,带着网友一起走近武昌古城,感受武汉的“城市文脉之根”。
  修复焕新“活的武汉近代史书”


  城墙博物馆效果图。
  7月18日,武昌古城昙华林凤凰山顶,城墙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中,确保建筑主体工程在10月可以完成。
  目前城墙博物馆2、4号楼已封顶,1号楼正在施工。建设完成后,它将与昙华林人文小镇相连,集中展示1800年武昌古城的历史文化。
  “昙华林位于武昌区粮道街道,属于武昌古城核心区,被称为一部‘活的武汉近代史书’。”成洁介绍,在这条1200多米长的历史文化街区上,聚集了52处近百年的历史建筑。中国近代教育在这里发端,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座室内体育馆在这里诞生……
  近年来,武昌区正在全力推进武昌古城复兴计划,对武昌古城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和改造。成洁说,“保护开发武昌古城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是对城市历史负责,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
  2019年3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二期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启动,对辖区古建筑、名人旧居等重要点位进行修缮,对旧商业区、旧居住区等进行修复改造。
  “对于建筑缺损部位,我们没有整体更换,而是采取局部修补的方式,最大限度还原历史建筑风貌,让百岁老房子焕发新生命。”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例如门前汉白玉大台阶损毁严重、部分台阶塌陷变形。施工人员没有全部挖掉重修,而是把部分塌陷的台阶石挖出来,进行基础加固,再还原到建筑原址。
  目前,徐源泉公馆、夏斗寅公馆等3处共9栋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基本完成,这些历史建筑房龄最短的也有90多年,最长的有130多年。
  “修旧如旧,让城市留住记忆。”成洁说,对于需要保护的百年老建筑,我们把居住在里面的居民迁出来,再对建筑进行修复,还原其原来的面貌。而对于老建筑间的居民住宅进行了保留,居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也成了景区的一分子。
  “昙华林已经成了武汉居民休闲娱乐、外地游客打卡游玩的地方,是武昌古城的一张靓丽名片!”成洁介绍,目前,粮道街道正大力发展昙华林片区,持续擦亮“历史文化街区”名片。推进东段休闲区、南侧文创聚集片、西段商业区、北侧民宿片、中段核心区建设;配合打造“城墙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艺术交流中心”“口袋花园”等地标景点,使昙华林惊艳升级。
  烟火伴书香成就“网红”汇集地


  武汉中学。
  昙华林101号3楼云曰书馆,是武汉城市书房之一。
  每天上午10时,这里就聚集了爱好阅读和电影的人。馆内现有纸质图书5000余册、电子图书10万册,市民、游客可自由借阅。除提供阅读空间和图书借阅功能外,云曰书馆还会定期开展公益读书会、传统文化讲座、剧本研读等活动。
  “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是一半烟火一半书香。”成洁说,这在粮道街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网友推荐的“武汉美食攻略”里,粮道街绝对是“网红”汇集地。赵师傅热干面、熊太婆原汤水饺、大连铁板鲜鱿鱼、覃肥叔桂林米粉……从传统的武汉小吃,到经营多年的各地美食,门口排着百米长队的小店在粮道街比比皆是。
  “粮道街的左边是美食一条街,右边则是百年名校一条街。”成洁介绍,这里被称为“武汉的城市文脉之根”。明清以来,湖北贡院、武昌府的府学、文庙书院在此聚集,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许多新式学堂也坐落于此。民国初,就有一所大学、两所中学、三所专业学校。最有名气的当数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和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文华书院(现文华中学)。
  如今,这里汇集着棋盘街小学、粮道街中学、武汉中学、文华中学、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10多所各类学校,是武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街道。“粮道街可以满足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的全部教育。”成洁说。
  不仅如此,不少如云曰书馆这样的书屋也看中了这里的人文气息,纷纷在此扎堆开店。
  成洁说,“十四五”时期,粮道街道将发挥校区资源集中优势,打造古城文化教育展示区。加快街校合作,依托湖北美院,打造艺术教育基地;依托武汉中学、市十四中、文华中学等红色学府建设校史、党史学习基地;依托粮道街中学、棋盘街小学等打造中小学生文史创作、文体才艺展示基地。
  “五区共治”缔造“幸福粮道”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18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昙华林社区见到社区党委书记冯晶时,她正忙着协调天然气管道入户施工。
  前不久,在武昌区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中,粮道街道组织人大代表进社区调研,了解到昙华林多为几十年的老房子,大多没有天然气管道入户。因不少楼栋刚进行了外立面改造,管道入户会破坏墙面,便没能实施。在协调多方力量,拿出多种方案后,在社区“家门口的议事会”上,社区、居民、商户、学校等多方代表各抒己见,最终,确定了加长管道,通过绕行的方式入户。
  “景区、街区、社区、校区、园区如何‘五区共治’,如何满足各方需求、融合发展,是我们基层治理的一道‘必答题’。”成洁说,在粮道街,历史建筑和新兴商圈一墙之隔,社区居民和百年名校相对而望。居民、游客、商户的需求不一,是治理难点。
  2019年起,通过党委领导、党员带头,充分发动居民群众,粮道街道在昙华林社区探索形成了“一五一十”工作法,鼓励居民、游客、商户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共同打造居民之家、游客之家、商户之家。
  “一五一十”工作法的第一个“一”,代表坚持“党建引领”这条主线;“五”代表坚持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第二个“一”,代表聚焦“五区共治”这一中心任务;“十”代表社区在“五区共治”中,提供党员、统战、商户、暖心、心理、就业创业、爱卫护绿、综治、文化、志愿等10项服务。
  “通过大家说、社区听、共同谈、一起办、公开评,让大家共同缔造美好生活。”成洁介绍,比如每周社区会开“周三下午茶”,邀请辖区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校校长等“智囊团”,讨论居民、游客、商户们提出的具体问题,拿出方案。在社区“家门口的议事会”上,又邀请社区代表,就问题和方案进行讨论投票,形成解决方法。游客对景区有意见和想法,也可以直接到社区留言……
  “美好生活共同缔造!”成洁介绍,未来,粮道街道将不断健全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持续推进昙华林社区“五区融合”发展,建强繁荣街区、特色景区、温馨社区,进一步拓展园区、校区建设。多渠道化解商户、居民、游客矛盾纠纷,搭建商居连心桥,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我们要实现老城获新生、老街换新貌!”
  点击下图看更多访谈>>>


  快来为你的街道点赞吧!
  点击这里参与投票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覃柳玮 通讯员吴迪 王孝玉 朱蔚彬 梅晨)
  【编辑:汪宇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