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进行“微创手术”,6小时解决管网跑冒滴漏问题
2022-07-19 19:04:00 来源: 长江日报


  施工人员将软性管送入管道内。记者杨丝涵 摄
  长江日报大户完客户端7月19日讯(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郭育军)不破路也能完成地下管网修复。7月18日夜间,江岸区中山大道与三阳路交叉路口进行了一场地下管网“微创手术”,将原本需要施工数天的地下管网修复缩至6小时,有效避免了道路开挖,破路断交。
  晚上10时,一台多功能真空吸污车开着双闪,停在中山大道与三阳路交叉路口。江岸区水务和湖泊局的业主代表高翔正与施工单位对该处地下管网开展清淤作业,为当晚的管道非开挖修复做准备。
  “今年5月,武汉市江岸区启动历史风貌区排水设施更新改造项目,针对区域内的沿江大道、黎黄陂路、建设街、大智路、三阳路等九条重要排水管道进行修复。”高翔表示,因九条道路地下管线全部涉及交通要道,如采用传统开挖修复模式,必须封路施工,费时费力,还会对市民出行造成较大影响。“为了尽量减少影响,此次我们特地引进了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技术,并由国内施工能力强的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不仅不用开挖路面,且施工时间短,效果好。今晚要修复的路段属于三阳路,长度约为32米,管径为1米,修复时间与管段的直径与长度相关,该段修复预计约6小时。”


  机器人拍摄管道内部画面。记者杨丝涵 摄
  11时左右的三阳路通行车辆逐渐减少,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高翔调度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区域两侧及周边支起防护栏,摆好警示牌,并将警示灯全部开启。
  管道清淤持续了近一小时,此时,该段管道已进行截流封堵,保持管道内部空间处在一个相对干净、干燥的环境中。施工人员随即用车辆拉来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所需的进口软性管道,准备进行修复工作。


  设备车。记者杨丝涵 摄
  “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是在旧管道里拉进一条进口玻璃纤维内衬,通过气泵充气将新管道胀开,紧密贴合在管道内壁,再通过紫外光灯具进行照射,硬化软性管道,将玻璃纤维内衬从柔性到刚性的转化,从而修复破损内壁。”北京北排建设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技术负责人徐欣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新型的软性管道在通过紫外光的照射硬化后,可有效使老旧管线的腐蚀、错口、脱节、渗漏等问题得到根治,不仅强度和光滑系数修复后有所提高,也增加了水流的速度,对防汛排捞能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在现场看见,软性管道宽度为1米,厚度约有1厘米,需多位施工人员合力托起,并配合相关设备,才能慢慢送入管内。持续多日高温的武汉,即便到了夜间也依旧闷热难耐。不一会儿,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汗珠。
  软性管道全部进入后,只见两名施工人员穿戴好防护衣、防护面具等装备,从端口井缓缓向下,对软性管道进行封口充气,在确保软性管道完全贴合旧管道的管壁后,将紫外灯放入其中,进行照射固化。


  监控平台。记者杨丝涵 摄
  “我们所有的充气、固化、监测等设备都集成在设备车上,管内的任何情况都可以通过紫外灯的摄像头实时反馈到我们的监测平台。”现场负责人陈烨表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人员下井频率,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凌晨5时,天慢慢亮了起来,该路段的软性管道已全部固化完毕,施工人员将机器人放入其中进行最后检查,确认无误后,拆除封堵,管道恢复正常排水。一场微创手术就此结束,一切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段修复后的管道又有了新的开始。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生命线,就像一根根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于地下空间,管网修复工作不仅量大、难度大,挑战性也大。此次利用紫外光固化修复工艺,可以在不对路面‘开膛破肚’的情况下,对隐患处迅速进行‘微创’修复,不仅施工静音,还节约成本。”高级工程师高翔表示,历史风貌区排水设施更新改造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工,届时,将有效提升区域内雨污水收集能力及排水防涝能力。
  【编辑:汪宇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