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同心向未来】黄石:奔跑在融城入圈的金光大道上
2022-07-04 18:12: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讯( 记者蔡早勤 高喜明)武汉、黄石同饮一江水,自黄石建市以来,就心手相连。30多年前,湖北省首条高速公路——武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为黄石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步入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新阶段,一条无形之“路”,又从产业、科技、民生等方方面面,将黄石、武汉等圈内兄弟连接得更紧密。
  2021年,黄石市同城化工作相关考核指标在省定政绩目标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一,武汉城市圈融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全市近200家规上制造业企业与汉企建立稳定产业链配套。
  “规划引领”,加速打破壁垒融合发展
  黄石坚持市级统筹、上下联动、全域协同,明确同城化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黄石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黄石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成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协同、产业协作、交通互联、开放流通、市场融合“五个示范”要求。印发《黄石市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谋划实施重点项目73个,并建立涵盖190个重点项目的同城化发展项目库。联合鄂州、黄冈争取列入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启动《黄鄂黄全国性综合枢纽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先后与黄冈市、鄂州市、咸宁市、武汉东湖高新区签署同城化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功推动黄石经开区、大冶湖高新区、临空经济区、黄石新港“三区一港”纳入光谷科创大走廊。阳新县、黄石港区、下陆区、黄石经开区分别与蕲春、浠水、鄂城区、东湖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对接开展区域协作,科技、规划、人社等20余个领域同城化合作已先后启动。
  成立市级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五组”,统筹协调规划建设、科技、产业(招商) 、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专项领域工作。同时,梳理同城化联席会审议文件中涉及黄石的47条重点项目和政策事项清单,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挂图作战。截至目前,武汉都市圈年度工作要点中涉及黄石的12 类51 项任务全部启动,相关工作走在城市圈前列。
  “交通互联”,基础设施网络精准耦合
  以加快对接武汉和鄂州花湖机场为重点,着力完善水铁公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谋划武汉-黄石-九江高铁新通道,争取实现武黄城际“公交化”开行,已纳入《湖北省“十四五”铁路发展规划》。建设市域铁路S1和S2线,实现花湖机场、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黄石市有轨电车的无缝衔接。谋划咸宁至黄石货运铁路等企业、园区专用线。
  围绕打通城市圈断头路、瓶颈路,建成蕲嘉高速、鄂咸高速黄石段、棋盘洲和武穴两座长江大桥以及武九高铁、武黄城际铁路,实现黄石至武汉及周边城市1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武阳高速、连接花湖机场快速通道等重点项目,其中武阳高速黄石段累计完成总投资的56.8%,将推动实现黄石所有乡镇15分钟上高速,成为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新通道。203省道黄石至鄂州段冲刺年底通车,将建成我省首条直达花湖机场的跨市快速通道。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黄石新港与武汉阳逻港和周边港口协同错位发展,多式联运成功获评国家示范工程,与武汉阳逻港双边对开城市圈首条“水上穿巴”线路,出口外贸货物达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一季度黄石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量101.1亿元,同比增长 35.9%。
  “产业协作”,建链强链融合转化赋能
  积极融入全省“51020”产业体系和武汉“965”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黄石“1123”产业集群。签订武黄招商合作协议,建立联合招商机制,连续3年在武汉开展产业推介活动,签约亿元以上重点项目80多个、总投资超过600亿元,承接武汉芯动科技、汉泰科技等20多个项目在黄石设立生产基地。
  全面导入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链,深入实施产业链长制,建成联新显示、惠晶电子等一批配套上下游企业。目前,黄石已成为全国三大PCB产业基地之一,11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黄石经开区121家规上工业企业与武汉深度配套,占比达71.2%,成为鄂东与武汉“光芯屏端网”产业联系最紧密的产业集群。
  黄石经开区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电子信息产业园建设服务中心签署协议,共建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园;黄石港区江北工业园与浠水散花工业园深化合作,共建跨江合作示范区;与武汉高科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共建科技城。
  “科技协同”,整合资源凝聚发展合力
  积极对接武汉科创资源,主动融入武汉科技创新体系,转化成黄石创新资源。
  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石功能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部署创新平台共建、产业能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培育、创新资源集聚、创新生态优化六大行动,集中开工重点项目 24个,总投资223亿元。
  投资7亿元建成全省首个离岸科创园,已签约70家企业和机构;15家入驻企业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组建了30个技术创新团队,园区常驻办公人员498人,其中从事研发人员361人;通过采取企业出题、部门领题、高校答题,柔性引进教授、博士高层次人才61名。围绕黄石市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产业“卡脖子”难题,入驻企业与合作高校开展联合攻关50余项;16家企业与科技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金种子招商推介会等40余场活动。获批省海智(离岸创新)黄石科创园工作站。
  联合在汉高校共建10家产业研究院,200余家企业与在汉37所高校院所共建企业研发平台,年开展项目270余个。建成湖北技术交易大市场黄石分市场,两年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00余项,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0余项。
  锚定12条产业链绘制“招才地图”,每年吸引3万多名大学生、技能人才落户。柔性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李建军教授等10人担任十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核心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聘请在汉高校90名专家教授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科技副总。与省高新投共同设立5亿元的黄石新动能产业基金、3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基金,与长江资本合作成立1亿元产业人才创新创业基金。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 48.8万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进入全国百强。
  “民生同保”,惠民成果实现跨城共享
  黄石聚焦强化区域性中心功能,推动公共资源互惠共享,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开通“武汉城市圈通办”窗口,企业注册等 106项高频事项实现跨市通办;公积金在城市圈内率先实现互认互贷,2021年发放异地贷款1.14亿元。社保卡加载“武汉通”,实现就医购药、金融服务、公共交通等同城同待遇。黄石港区与鄂城区启动社保卡申领等200个高频事项跨城通办,有效破解插花地区20万群众办事“来回跑”问题。
  全市23家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国家、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跨省、跨市住院直接结算;与武汉等城市建立血液库存信息联动机制;大冶市、阳新县人民医院分别与中南医院、同济医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
  与黄冈、九江等城市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组织120余家市级重点企业对接武汉等高校,达成就业意向2745人。提出33名干部城市圈内互派挂职意向,首批5名干部已到位履职。
  加快推进旅游“一卡通”,国家矿山公园、仙岛湖、天空之城等17家景区已纳入到省旅游年卡。启动黄石·咸宁同城化旅游区域合作互惠活动,仅端午节期间,热门景区咸宁来黄游客同比上升15%。
  共同签订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务工作合作备忘录,与黄冈、鄂州签订长江禁捕跨界水域协同执法合作协议。梁子湖水系生态保护、富水流域综合治理、长江岸线协同治理等一批跨区域生态协同治理项目深入推进。


  黄石西塞山。通讯员何戈 摄


  黄石铜录山古矿冶遗址。通讯员何戈 摄


  华新水泥厂旧址,其前身是1907年开办的湖北水泥厂。通讯员胡海清 摄


  长江黄石段,夕阳之下如同一条“黄金水道”。通讯员汪泽栋 摄


  黄石磁湖夕照。黄石市委网信办供图


  大美黄石。黄石市委网信办供图
  【编辑:殷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