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看世界艺术的碰撞
2022-06-28 19:56:00 来源: 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8日讯(记者柯立 吴军)2022年12月至2023年5月,2022武汉双年展将在武汉举行,琴台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合美术馆三馆将同时展出来自全球的艺术家的作品。双年展将为武汉这座城市带来什么变化?2022武汉双年展分为“文化样态”“城市形态”“创新动态”“绿色生态”和“开放姿态”五个板块,这些板块将如何呈现?28日,长江日报记者邀约中国艺术界大咖、各板块策展人为您进行解读。
  双年展,艺术的“打卡”圣地


  双年展是一种具有国际影响的美术展览形式,自1895年诞生于威尼斯以来,已经在世界各国形成了一个双年展热。迄今为止,全球大约有300多个双年展。要把中国美术置于一个国际化的界面,双年展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基于此,我们2003年推出了首届北京双年展,近20年来专注于当代绘画雕塑的表现形式,已经逐步将北京建成为一个世界绘画雕塑艺术中心。
  我想,双年展对于一座城市,无疑是一张非常好的名片,因为建立双年展就意味着你即将进入艺术的“打卡”圣地。
  但是,双年展正因为在世界各国是普遍举办的,所以一定要办出特色。这个特色对于武汉双年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相信有这么强大的团队,我们中国美术家协会也会把举办北京双年展的一些好的经验,带给武汉双年展。
  希望武汉双年展在关注世界前卫艺术的同时,也要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形态留有一席之地,因为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这是世界美术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如果中国美术能给绘画、雕塑这些传统艺术的当代形态,找到新的突破口、新的发展,那么将是中国美术对世界的贡献。艺术作品要讲特色,艺术展览也要讲特色,希望武汉双年展办出特色、办出影响,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双年展是城市艺术的盛大节日


  当今公众对文化艺术生活要求越来越高,武汉也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大都市。双年展借琴台美术馆落成开启,从而架起一座艺术的桥梁,使武汉与全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武汉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武汉拥有具有全国优势的国家重点美术馆和美术院校,以及在美术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艺术家和作品。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在全国美术发展格局中,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方面,经验也很丰富,作品与人才辈出。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武汉应该以双年展为契机,形成融通交汇性特征,发挥天下通衢的作用。
  作为艺术的殿堂、公众的厅堂、终身学习的课堂,美术馆是城市里最活跃的艺术空间,是人们享受精神生活的地方。举办国际双年展,就是城市艺术的盛大节日,也是美术馆发挥其城市功能的最佳通道。通过双年展丰富的艺术形式,结合主题阐释,也可以让公众看到形式背后的故事、时代的情感,启发智慧。从双年展的历史经验来看,武汉国际双年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有良好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名城和创新能力的特色,坚持下去一定会成为新的有吸引力的艺术盛会。
  说好武汉故事,说好中国故事


  武汉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代表城市。它从古到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汇聚于中,可谓四通八达,中西融汇。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教育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昌盛之地,这里养育出武汉人强韧果断的风格特色。这种文化有利于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历久弥新的地方品牌。
  我将在策展中运用具有探索性的最新美术成果,通过具有个性与特色的艺术展品,以对比性、交融性、汇聚性、综合性的呈现,有机展示武汉的文化和艺术。
  参展作品将多是艺术家近年来的精品力作。艺术家的来源丰富,不但有高校、专业机构的专家和学者,而且有职业画家,呈现出各个层面的代表性,并跨越不同的年龄层面。
  我参与了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印象十分深刻。这个展览以117个国家的707件作品开创了该双年展举办以来参展国家和艺术家规模的最高纪录。作为中国首都,北京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地方性的双年展,重在展示地方的个性和特色。和其他城市的双年展相比,武汉的双年展一定要具有区域特色,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呈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方可形成一系列创新。武汉双年展要一届一届办下去,形成在海内外有口皆碑的双年展品牌,说好武汉故事、说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美术展览的国际品牌形象。
  塑造城市景观式的当代艺术事件


  “城市形态”板块当然以武汉为中心展开,进而辐射全球化出现新状态的当下,是城市和艺术发展状态的一次集中表达或呈现。这个板块不仅仅会邀请画家、雕塑家或观念艺术家,还会有文学家、建筑师、心理学家等,从城市行为学、心理学等角度来做一些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请艺术家来呈现特殊时期城中之人的状态。它将不仅仅是一个视觉艺术展览,还会加入音乐、诗歌等元素。
  过去中国的城市规划,常常是以汽车和承载汽车的道路为主体的城市规划体系,人被放到了次要地位。近年来,我们开始把人与城市的关系作为一个主体,重新思考。“城市形态”板块将特别关注“人与城市的关系”,希望能够展现这座城市最具活力的部分,也要表达其独具的文化内质。
  武汉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座大学之城,这座城市的艺术双年展,我相信有一个主体的参观人群是年轻人,策展时将吸引学生、年轻人积极参与,或者展示他们的作品;武汉因水而成,码头文化历史悠久,这也是武汉文化的一个特性,我也想邀请一些艺术家表达水和人的特殊关系。
  一个了不起的双年展,除了在学术上具有引领作用、能激活城市的艺术生态之外,可能还会带动城市的品牌、旅游等价值,甚至引领或者说激发城市的经济发展。武汉首届艺术双年展的投入非常大,多个艺术空间或机构同时来做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称之为一种城市景观式的当代艺术事件性。
  我希望未来作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创新动态板块将分为“感知”“计算”“游戏”三个部分,我希望未来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人的感知能力是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创新而发展出来的,眼睛、耳朵、皮肤都是最精妙设计的仪器。“感知”部分将汇集大量新感知技术,如热成像、激光雷达、显微、遥感、脑电图等,关注新技术如何重组和延伸了我们的感官。
  从视错觉现象开始,我们意识到“看”并不单纯,任何“看”都是一种“认知”,任何“看”都同时包含判断与计算。“计算”部分将关注数学、计算,由此进入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的领域,最终引向关于生态的思考。
  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在游戏中达到了顶点,事实上,游戏不但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激发大脑活力、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孕育创新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游戏”部分将聚焦游戏化学习和游戏机制的创新能量。除了艺术家的“游戏之作”,还将把近年来出现的严肃游戏(功能游戏)和益智游戏,以及桌游等纳入其中。
  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最显著的创新特点就是“汇聚”和“包容”。南北东西、古今的资源汇聚,在多元的碰撞中带来创新。这次双年展的创新特点之一就体现为这种包容和汇聚,对全球多种艺术思维和艺术实践样态的全面包容是其显著特征。
  用艺术实践人类自然之梦


  亲近自然的美好生活一直是人们的理想,无论是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还是古罗马维吉尔的田园牧歌诗,都能看出自古就存在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工业革命以来,将自然对象化,改造自然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也因此造成了对生态的忽视和破坏,但最近几十年,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生态环境问题。今天,艺术创作也深度参与到这一关系到人类和我们每一个人实际生活的潮流之中,无论是批评或批判,还是更为积极的呼吁和参与,艺术家通过环保主题、生态艺术、生物艺术、绿色科技、乡村建设等各种不同的当代艺术方式在实践人类古老又现代的自然之梦。
  武汉毗邻长江,是九省通衢的千湖之城,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但也在都市化的进程中面临环保的压力与挑战。展览一方面将绿色生态主题作为一个全球、全人类在今天面对的共同议题,同时也会邀请湖北艺术家对本地的环境应对进行讨论。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很多,譬如对泥、大漆等传统生态材料的艺术调用,对长江、东湖等自然环境保护的讨论。
  展览将包括比较丰富的类型,绘画、装置、影像和综合性艺术都将包括在其中,策展方案将立足于主题和武汉美术馆的场馆,考虑观众的实际参与和体验,进行综合设计。让观众在观展过程中通过艺术感受自然文化和哲学传统,理解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体验绿色科技和乡村建设等社会介入行动对环保的积极响应,共同展望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美好生活。
  构建多维共时的艺术生态


  “开放、融合、面向未来”是今天世界艺术的总体特点,不断开放,才有了共同融合的可能,有了融合便有了人类命运的共同未来。
  基于武汉双年展总体的组织框架,在“开放、融合、未来”的艺术背景下,本板块希望体现出世界范围内发生于不同空间、面向未来的多维共时的艺术生态和艺术现象。在这个单元中将呈现来自中国和世界其他不同国家的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关注“新创作、新趋势、新现象”是本次国际单元着重呈现的特点,融合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之间的对话,艺术家与公共空间的对话,以及艺术作品与大众的对话。
  在“多维共时”的主题下,“开放姿态”板块将具体分为“多维景观”“共时的世界”和“未来花园”三个部分,其中“多维景观”部分将着重呈现艺术家不同形态的跨越媒介的创作思考;“共时的世界”部分则希望体现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启迪共同命运思考的创作行动;“未来花园”部分着重展现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多样形态和新的趋势。
  此次展览将邀请众多艺术家参展,既有大家较为熟悉的名家,也有参加过各种国际大展的艺术家。艺术家的年龄跨度从1940年代生人到1980年代生人,艺术家的代际和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也同时呼应着展览多元融合的内涵。(海报统筹丨马梦娅 设计丨王语哲 )
  【编辑:邓腊秀】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