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朱日和:成吉思汗古战场,今成实战化训练的“前沿阵地”
2018-09-09 08:4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8日讯 坦克吐着白烟,碾过大漠黄沙,掀起滚滚烟尘,轰隆隆的装甲车,仿佛让人触摸到去年沙场秋点兵的壮怀激烈。

2018年9月7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第二站,走进朱日和基地。战士们在晨练。记者 李葳 摄

9月7日,长江日报记者走进因建军90周年大阅兵而闻名天下的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直击全军实战化训练的“前沿阵地”。站在基地“制高点”敖包山上,仰观碧空如洗、白云似千堆雪,俯看苍茫大地,秋风猎猎舞战旗,耳畔不禁回响起习总书记那沉着铿锵的宣言:“我们的英雄军队有信心、有能力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辽阔的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面积相当于一个香港

这里曾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朱日和”三个字从未公开,媒体报道这里的军事活动,只说是在“华北某地”,外军也只能在侦察卫星图片上目睹它的风采。据介绍,朱日和联合基地可展开集团军规模的实兵战役演习,在全军仅此一家。

“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采访团9月6日长途奔波12小时,进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巨大的落日、太阳雨后的彩虹、荒漠与草原交织,壮美绝伦。暮色中,忽然出现了一道雄伟的围墙,以迷彩色全副武装,两眼望不到边,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终于到了。

2018年9月7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第二站,走进朱日和基地。战士们的棍术表演。记者 李葳 摄

“朱日和”在蒙语中是“心脏”的意思,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策马扬鞭的古战场,至今场区内还保存着古代战争遗迹“成吉思汗边墙”。

进了迷彩围墙,还要驱车数十公里才来到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唯一常驻作战部队——被誉为“中国第一蓝军旅”81集团军某合成旅的宿营地。训练基地究竟有多大?据蓝军旅政委周勋介绍:朱日和基地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比香港的面积1104平方米略小一些。

据介绍: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始建于1957年,原为军委装甲兵训练场,几度转隶不同军方部门管辖,2017年7月,划归北部战区陆军领导管理。2012年后,军方投入大量经费进行重点建设,具备联合作战演练、网上对抗演练、作战能力检验、作战效能实验、国际联赛联训、预置屯兵补给、军民融合训练等多种功能,便于设置各种复杂情况,组织多军兵种、多课题的对抗演习。

2018年9月7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第二站,走进朱日和基地。战士们在进行800米障碍跑。记者 李葳 摄

组建至今,先后完成了军委、原总部、原北京军区和陆军赋予的“和平使命—2014”和“砺兵”“跨越”“北剑”系列演习等200余项重大军事活动,逐渐成为全军实战化训练的“前沿阵地”、重大军事活动的“首选宝地”。特别是建军90周年习主席亲临视察、检阅三军后,更是受到世界瞩目。

从繁华都市移师大漠北疆,“拓荒牛感动老天”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蓝军旅营区,楼宇栉比,墙白瓦红,设施齐全,道路干净整洁,2012年以前,这里还和大部分戈壁滩一样,一片荒凉,黄沙漫天。

政委周勋告诉记者,2012年初,该旅就从天津千里移防到此。从繁华都市到大漠边疆,当时有家属一路北上,都说“树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凉”。这里到最近的嘎查(村)要20公里,离最近的旗(县),也有60公里。

2018年9月7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第二站,走进朱日和基地。战士们早操中的器械训练。记者 李葳 摄

而来到陌生荒凉的大漠,迎接他们的却是一片杂乱的工地。官兵们住进临时搭建的板房,在肆虐的狂风中白手起家。吃饭也成了一种考验:刚吃完三分之一就凉了,再吃几口,碗里都是冰碴。

2012年来基地的战士安秀兵告诉记者:刚来时,这里春秋两季沙尘暴比较严重,有时高达12级的狂风卷起沙尘,能使脸掉皮、车掉漆;这里霜期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40余摄氏度;方圆数百里难见人烟。

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基地领导带领广大官兵,经过几年苦战,终于建起了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导调指挥楼、办公楼、官兵宿舍楼、驻训部队营房和浴室、门诊部等,实现了通水、通电、通暖;建成了生活服务中心,提高了基地自我保障能力;种树上万棵,植草坪数万平方米,为基地和驻训部队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2018年9月7日,“军营传军运”全国媒体宣传采访活动第二站,走进朱日和基地。战士们晨练爬绳。记者 李葳 摄

“朱日和条件确实艰苦”,周勋说。最冷的时候,连车都冻得启动不了,手机满格的电一个小时就自动关机;就在今年4月5日,草原刮了阵黄毛风,吹翻了驻训官兵的70多顶帐篷,害得大家满场区寻找。

“但这几年天气已经越来越好,冬天没那么冷了,我们都开玩笑说老天也被我们感动了”,安秀兵笑说。

在营地里,随处可见各种鼓舞人心的标语,比如军迷们熟悉的“当兵不到朱日和,穿上军装又如何”等等。

“这都是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战士们的心声编写的”,事实证明这些标语也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大家明白,我们是为强军来的,这些苦都值得。心稳了,也就扎根下来了”,周勋说。

记者手记:

  苍茫大地,烽烟滚滚卫和平

9月7日,采访团一行获批乘车参观,感受朱日和训练基地一些地区的风貌与概况。汽车窗外或是整齐的兵营,或是齐整的装备,还有一望一无际、生长着零星植物的大漠。

大漠之上,被装甲履带碾过而形成的“道路”,纵横交错,呈无规律分布。据介绍,现在,我军备战与训练越来越接近实战,对抗蓝军、红军双方装甲均不愿意按正常的“道路”行进——那样容易被锁定。因此,大都另辟新路。这样走,装甲战车更容易颠簸,但为了取得胜利,这也算不了什么。

一处隆起的草原高地上,是整个演练区域的观察点。站在这里,脚下的黄土一马平川地延伸到天际。远处,可以见到起伏的群山,非常壮观。在蓝军与全军“红军”反复攻防争夺的阵地上,没有硝烟的味道,但是“沙场点兵”的感受油然而生。

大漠深处,有一座直耸入天的铁塔。观察演练对抗的高空“鹰眼”即在铁塔之上。“经训练学会打仗”横幅高悬在铁塔上。

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的天空湛蓝而辽阔,白云飘在空中,风很大。九月的夜晚和早晨,已经能够感受到寒风刺骨的味道。然而不管刮风下雨、寒霜冬雪,驰骋在这片大漠草原的可爱的子弟兵,雷打不动地执行训练,高强度对抗,“实践”锤炼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一曲强军兴国的乐章。(特派记者柯立 戴红兵 耿愿 通讯员张同太发自内蒙古朱日和)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