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经典与湖北剧种“牵手”10年,诞生了这三部剧
2018-09-08 20:49:00 来源: ​长江日报


  演出剧照。记者许魏巍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9月8日讯(记者梅冬妮)从汉剧《李尔王》《驯悍记》,到楚剧《驭马记》,莎翁经典和湖北特有的地方剧种结缘已经长达10年。7日,最早倡议并全程参与三部剧作创作的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熊杰平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以本土戏曲演绎莎翁经典的创意,最早来自学术交流会上外国学者的提议,希望今后能走出学术圈,和更多普通观众见面。
  一折《李尔王》,盖过了话剧的风头
  熊杰平介绍,用本土戏曲演绎莎翁剧作最早源于2008年,当时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要为在武大召开的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安排一个助兴节目。“最初想做一个歌舞晚会,后来想到不如演绎莎士比亚的剧作,因为莎士比亚剧作本来就是属于舞台的。当我们提出以话剧形式演绎莎翁剧作后,有外国学者说话剧演莎翁剧作看得太多,可不可能看到中国戏曲展现的莎士比亚?我当时没觉得这事儿有多难,就说可以啊,等做起来才发现,被外国学者‘将了一军’。”
  熊杰平回忆,当初他花了一个星期将《李尔王》改编中英文双语剧本的折子戏,由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演出。“我平时看的戏还比较多,但写起本子来才知道,写戏并不那么容易,要考虑唱段长短,还有平仄,讲究太多了。”但这仅有半个小时的折子戏《李尔王》,在研讨会期间亮相却反响不错,不仅吸引了外国学者,武大的学生们也很有兴趣:“当时同时演了英语版的话剧和汉剧,没想到汉剧居然盖过了话剧的风头,因为场地很小,很多人都坐在地上看完了演出。”
  中英双语字幕,传意更传神
  2008年和2010年,熊杰平两次和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合作,将《李尔王》改编成了“王薨”等两段折子戏。受到鼓励后,熊杰平又于2013年和武汉汉剧院、编剧方月仿等合作,推出了汉剧《驯悍记》,演出时均采用中英文双语字幕。这部剧作诙谐幽默,不仅融入了戏曲中“卧鱼”的身段、“变花”的技艺,台词也十分“接地气”:“我是腊肉下面——有言在先”,还有“大龄剩女”“丁克族”等词汇,同样得到了学者和学子们的肯定。
  熊杰平回忆说,经过几次创作的历练,他对于中英文剧本的创作也更有心得,不仅要传达剧情,还要传“神”:“还记得《驯悍记》里有一句词,‘你未必是个狗肉不晓得疼?’我把‘狗肉’翻译成‘cooked meat’,煮熟的肉,外国观众也能够理解。当时方月仿老师对此还有评价,‘你这个字幕居然还夺走了我的掌声’。”
  从书斋走向舞台,期待更多观众
  通过几部戏的创作,熊杰平不仅为自己从事的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也开始领略汉剧、楚剧等不同剧种的魅力,创作时会从题材、剧种的特点出发去考虑,有了更多想法: “以往我们的戏曲出国交流,演的大多是诸如《大闹天宫》之类的武戏,外国观众只能看热闹。如果戏曲能呈现他们熟悉的故事、人物,才能争取到主流的剧场和观众群的关注,那才是真正的文化交流。”不过,目前这些剧目演出场次并不多,大多是在学术会议上小范围演出。2015年2月,《李尔王》《驯悍记》曾经出访美国,也曾在武汉剧院上演:“目前国内上海也有京剧团在演西方的名著,定期在国外演出。我希望汉剧、楚剧演绎的这些莎翁剧目也能有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真正的戏迷们见面。”
  【编辑:朱艳琳】
  (作者:梅冬妮)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