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奇人“复活”馆藏珍品“竹笥”
2018-09-01 09:33:0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陈高怀编制彩漆竹笥。

  湖北日报讯(记者刘振雄通讯员王登府杨威) 省博物馆有两件“竹笥”,一件彩漆、一件素漆,属珍贵文物,因年代久远已朽坏,不能出展。为弘扬楚文化,必须复制出仿品。

  仿品不是假冒,要与真品高度契合。竹笥工艺要求太高,文物专家全国遍寻高人,终无所获。最后,湖北民间工艺传承人李凤英(五峰人,其“土家精细竹编”入选省级非遗)举荐一人,“这事,恐怕只有他能做。”

  他叫陈高怀。

  竹笥是什么?文物专家介绍,中国历史悠久,同一物件,古今称谓变化大。箱、柜,商周就有,但不叫“箱”“柜”。今天的箱,古时称“柜”;古人说的“箱”不是物件,是马车内存放东西的地方。直至汉魏以后,箱才开始叫“箱”。

  

  箱的原型,古人多用竹篾编制,圆的叫“竹箪(dān)”,方的称“竹笥(sì)”,大小各异,宫廷袖珍型竹笥,极为精巧,工序繁复。

  省博物馆这两件竹笥,出土于荆门沙洋十里铺的包山楚墓。包山楚墓,1956年就被定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中文物多为汉代至战国甚至更久远的物品。

  竹篾是有机质,埋地几千年,早已腐朽,所以竹笥极度脆弱,被发掘时一般只剩漆皮,稍不慎,轻轻一碰,一堆灰;吹口气,灰飞烟灭。不仅不能拿出来展览,连依样画瓢仿制,都没个清晰图样参考,不是一般的难。

  但陈高怀能做,去年8月接活,琢磨大半年,绘制方案经专家审核通过,近日终于完成了仿制。

  陈高怀是谁?陈高怀,1956年出生,五峰渔洋关镇三板桥村10组农民。

  

  李凤英说,他智商极高,聪明绝伦,只可惜,命运多舛。

  记者赴五峰拜访,他正在租居屋前编竹笥,“我户口还在三板桥,但几十年从没回去,一直在外漂。”他说。

  他仅上学3个月,跟人打架,跑回家。父母一儿四女,溺爱这独儿,不上学就不上吧。玩到9岁,送他学瓦工,不到两个月,右臂摔伤,不学了。再送他去学篾匠,拜师赖花兵。

  五峰篾艺泰斗赖花兵,那时年已七旬,20多年不收徒了,却收了他,真正的关门弟子。学徒三年,参师一年,进县竹器社,很快升为四级竹师,那时十几元月薪算高工资,他才十几岁一孩子,月薪43元。

  干了5年,不安分,下乡闯副业,每年交竹器社300元,其余自落,年收入千余元,如此“土豪”,不久被定性为“投机倒把”,万人大会上揪斗。再不编篾了。

  改革开放后,他四处参与各项建设。人聪明,工地上所有活,他看几眼就会,“九佬十八匠*,我干过12匠。”最意外的,五峰修公路要炸山,他当了4年爆破手。还远赴河南,参与三门峡电站后期建设达6年,他像“万金油”,木匠、泥瓦工、电焊工等等,缺什么他干什么。

  漂泊中,他结过婚,很不幸儿子患癫痫夭折,老婆不再跟他,如今离婚已28年,一直单身,四海为家。

  老了回五峰,仍居无定所,靠各种手艺糊口。去年2月给人盖房,不慎从三楼摔下,腿筋断了,住院半年。

  幼时伤臂,这又伤腿,何以谋生?想起来,编篾,他最初的钟爱,这才重操旧业。

  聊到竹笥,他说,别看它小,一个单面要300皮篾,一天最快顶多编30皮;一件竹笥大的工序23道,而一皮篾的小工序,从砍竹、剖篾、剥边、刷漆、防皴等等一直到定型,要112道。

  记者说,别人都不敢接的活,你几十年没摸篾了,咋就敢接呢?

  他说,九佬十八匠,是通的,不靠手艺,靠悟性。

  他租居的小屋在县郊,杂草丛生,蚊虫飞舞,采访不到两小时,记者一身红包。

  如今,62岁的陈高怀又有了去处,五峰印象竹艺公司聘他当技术指导。总经理赵鹏说,社会上他籍籍无名,但业内行家都知道他,奇才、怪才。工作不很守时,只爱干有挑战的事,天才都这样,我们敬其所长,尊他为“镇店之宝”。

  *注

  “九佬十八匠”,湖北词汇。雍正七年(1729年)汉阳府扩容,兼管黄陂一带,无田少地的黄陂手艺人纷纷涌来,走街串巷、开店设行,汉口顿时商贾云集,出现“九佬十八匠”,对繁荣经济、服务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也因此,才有“无陂不成镇”一说。

  “九佬”,指阉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

  “十八匠”是泛指,不止18种,包括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伞匠、漆匠、皮匠、布匠、绒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等。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