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汉正街改革开放40周年
2018-09-01 08:4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沧桑四十载,汉正街“生活剧场”的一幕幕,真实演绎了改革开放的生动历程和启示。图为汉正街地铁站里的艺术墙,上面一层是武汉三镇的明清映象;下面是雕塑,还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正街街景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摄

长江网讯(长江日报记者杨蔚实习生王静文通讯员柳中詹鸥)8月31日,人民日报16版以《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为题对汉正街40年来的巨变进行了整版报道。人民日报指出“筚路蓝缕艰难创业、敢为人先的汉正街精神,正得到发扬光大”。

40年前,汉正街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40年后,汉正街正在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转型。人民日报指出,沧桑四十载,汉正街“生活剧场”的一幕幕,真实演绎了改革开放的生动历程和启示。

“外地人到湖北武汉,总想去看看汉正街。”汉正街面积仅1.67平方公里,作为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的汉正街,是汉口的城市之根,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风向标。1979年底,103位无业人员持证摆摊汉正街,他们怯怯的叫卖声,拉开我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帷幕,也标志着个体私营经济重回中国经济舞台。“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一时广为流传。

报道通过讲述“盲侠神商”郑举选和“风流巨贾”王仁昌的经商故事,反映了第一代汉正街人在改革开放的春天中,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1979年,汉正街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小商品市场。郑举选与其他102位无业街坊,领到了首批小百货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也成就了在汉正街经营户中,销售额第一、纳税额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的“盲侠神商”。从摆地摊受小百货和大商品区分限制,到允许个体户批量销售,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王仁昌经历了汉正街个体户们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商路。

“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开放,不是场地的开放,而是政策的开放,经济体制的开放。”汉正街的实践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革命,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搞活流通的巨大价值。随着武汉三镇敞开城门,汉正街一跃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天下第一街”。

“改革开放将个体私营经济推上市场经济大舞台,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开创性的一步,也助推人的思想、创造能力的解放。”报道中,王仁昌回忆在当时社会上,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把个体户看作暴发户,社会偏见多。但随着汉正街出现首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个体户,商户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作为改革开放时代产物的个体私营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获得社会的肯定。

汉正街的“创一代”拼数量拼汗水,“创二代”则拼质量拼智慧。通过王康、黄丽娟为代表的汉正街高学历“创二代”的互联网思维“买全球、卖全球”的故事,人民日报讲述经过一系列变革后,新时代汉正街从传统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的转型升级。

“踏着时代的鼓点,汉正街时尚再出发。”报道中指出,目前,汉正街通过互联网开拓网上销售渠道的商户已达6800家,约占商户总数的38%。求新思变的汉正街,借力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又布下大棋局。

去年,硚口区政府设立了1亿元规模的“时尚汉正街产业发展基金”,建设汉派服饰创意设计展示中心和大学生创业街区,助力大学生创业。今年8月18日,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落户汉正街。

“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武汉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速释放市场活力和创新力。

原创化、品牌化、时尚化,这些昔日汉正街缺少的现代商贸元素,正在一一补齐。

“有形的汉正街市场变小了,无形的汉正街仍在长大。”人民日报指出,汉正街作为“小商品批发市场”代名词的时代正在远去,但筚路蓝缕艰难创业、敢为人先的汉正街精神,正得到发扬光大。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