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31日讯(记者毛茵)近日,《柳叶刀》重磅发布:一滴也别喝!喝一杯酒少活18分钟!全球2800万人超大规模分析证实,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一说,完全不存在!提示人们珍爱生命,远离酒瓶酒罐酒桌酒杯……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是“戒烟限酒”。武汉医学界消化、营养、神经、精神等各路大神观点也出现明显分歧。面对针锋相对的认识,你会选择滴酒不沾还是适量少饮,抑或继续狂吃海喝?
一滴也别喝?消化专家首先表示反对
武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吴杰主任医师明确表示,这个说法我个人不赞同。饮酒一事首先是因人而异,有些人本身对酒精过敏,要他喝都不能喝;第二,饮酒是人类的一种生活内容,是经过了长时间已被证实对人体健康是有一定好处的。人到中年以后,消化系统功能降低,如果饭前适量饮用保健酒可以促进胰腺液等消化酶的分泌,增加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第三,适当饮酒对不少饮酒者来说是一种享受和乐趣,享受生活是很重要的;第四,酒精对人的身体来说肯定是利和弊都有的。酒能通经活络,加速血液循环,有效调节改善体内生化代谢与传导。饮酒不是酗酒,要区别分析。总的来看,不要以为什么权威杂志上发表了什么就全是对的,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来说明问题。
一滴也不沾?营养专家称中国膳食中不少含“酒”
华中科技大学临床营养科主任蔡红琳称,一滴酒不喝当然是有好处。但是,中国的好多膳食里面就含“酒”,比如米酒、酒糟鱼、啤酒鸭、料酒,这些都有酒精的成分在里面,在中国是作为普通食物来摄入的。所以,中国绝大部分人一生中都或多或少摄入了酒精,哪怕你不喝酒。但是并没有数据表明这些菜式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中医治疗方法里面也有药酒疗法,或饮或敷或推,前者通过消化道吸收酒精,后者通过皮肤吸收酒精,确实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在现代中国仍然在使用。
蔡红琳主任认为,少量饮酒是可行的,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是对的。当然,不喝更好,因为有的人一喝起来就无法做到少量。
一喝容易失控?外科专家最“怕”酗酒病人
武汉市一医院外科专家赵建国主任医师最“怕”酗酒病人。他说,作为外科医生,我不喜欢酗酒的病人,一般他们对麻醉药的反应不太好,怕痛。而且全麻手术后苏醒时,容易烦躁、胡闹,手术并发症风险也会增加。
作为一个不嗜酒的专家,他赞同革新中国酒文化,认为此文有益,但不一定完全科学。不能以偏概全,酒对成年人养生有一定益处,偶尔少量饮酒,或驱寒或助兴也不为过。
一喝容易失控?神经专家提示慢性中毒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肖劲松主任医师看来,一种饮食习惯传承几千年,而且东西方不同地方同时出现酒文化,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但从科学角度,还是要做进一步调查研究才会知道。我不认为适量饮酒对人体是有危害的,当然前提是不长期、大量酗酒。
有人觉得酒精能使人自觉振奋、机警、注意力集中,但是实际结果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少量酒精有镇静作用,摄入较多酒精对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及情绪反应都有严重伤害。饮酒太多会造成口齿不清、视线模糊、失去平衡力。慢性中毒对神经系统可造成慢性遗忘综合征即柯萨科夫综合征,长期大量饮酒会引起神经纤维脱髓鞘改变和脑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就是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即韦尼克脑病,还有更严重的酒精戒断,很多人因此丧命。总之小酌怡情,豪饮伤身。
一滴酒不沾?精神病药物依赖专家坚决支持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药物依赖科主任刘学兵博士很赞成“一滴酒不沾”的观点。已经证明饮酒没有任何益处,人们饮酒只是利用酒精产生愉快感,大脑皮层脱抑制,导致人兴奋,控制力下降,话增多,人与人距离拉近,因此慢慢形成特有的文化,因此饮酒的人很多。从开始饮酒到酒依赖,都是从刚开始的尝试饮酒或社交饮酒,到后来每餐饮酒,量也越喝越大,到最后形成固定的模式。
刘学兵主任把人按照饮酒分为三种:不喝酒的人,社交性饮酒的人,酒精有害使用的人。酒依赖的人具有明显的易感性,有的人极易成瘾,有的人不容易成瘾。一旦成瘾,就形成了固定的饮酒习惯,如早上喝酒,每天固定时间饮酒,不饮则出现戒断症状。
管住嘴、控制“度”是所有专家共识
在日常生活中,喝酒一定要管住自己,即使喝也要适当地饮用,这是所有专家的共识。不管是好友聚会或是工作需要,在喝酒的问题上都要有个“度”。
适量喝酒也叫“低风险性”喝酒。研究证明,适量喝酒可以大大地降低酒精对人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按照饮酒健康度,一般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此外,值得提醒的是,单单控制酒精的摄入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注意喝酒的方法,即慢品细饮,边吃饭菜边喝酒,忌空腹喝酒、喝闷酒、喝急酒。
重度喝酒也叫“风险性喝酒”,每4个重度喝酒的人当中,就会有1个患上酒精依赖症或者酒精滥用问题。豪饮是指在短时间内喝下大量的酒精饮料,在2个小时之内,血液的酒精浓度高达0.08g/dL。豪饮会给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危害,肝脏和其他器官都有可能受到损坏。
在某些情况下是要禁酒的,这些情况包括:酒后需要驾车或者操作各种机器;正在服用某些会与酒精产生反应的药物;健康状况不佳;计划怀孕或者正在怀孕。
责编:李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