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让莫高窟“永生”,已有30个经典洞窟亮相互联网
2018-08-23 20:49:00 来源: 长江日报


  数字修复后的九色鹿本生图,其艺术元素也被动画片《九色鹿》所运用


  三维数字化重建的莫高窟彩塑


  三维数字化重建的莫高窟彩塑


  数字修复后的佛教史迹图部分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3日讯(记者冯爱华) 有近1700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正在加速风化、褪色,如何留下那些精美的、独一无二的壁画与雕塑?22日,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主任吴健来汉开讲《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建构与发展—— 以数字敦煌为例》,据他介绍,数字化技术“重建”的莫高窟等石窟不仅让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可以向全世界展示,也让它们打破了时间界限、永久流传。
  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莫高窟古老又脆弱,并遭受多种病害威胁,有的颜料氧化变黑,有的颜料起壳脱落,有的壁画像鳞片一样疱状起甲,有的颜料层老化而出现粉化现象,而日益增长的游客量也对壁画造成影响。榆林窟第6窟大像窟,就曾经因为自然原因整体坍塌,壁画佛像顷刻间荡然无存。
  正是这一背景下,数字化保存敦煌艺术早早提上日程。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前瞻性地提出用计算机存储敦煌信息的构想;1998年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在洞窟里架设轨道逐行拍摄记录;2006年,敦煌专门成立数字中心,实现对洞窟的逼真还原。
  数字敦煌的拍摄方式,与一般的摄影取景不同,它是多点、分层拍摄,最后通过计算机来合成。这些信息采集不光只是拍照,还要求定位测量,以检验图片拼接后是否准确还原了洞窟的空间结构。一尊雕塑,技术人员要拍摄800多个角度,合成处理后再进行3D打印。拍一幅壁画的数字图片,需要上千幅图片去拼接。
  耗时最久的第61窟,搭起了3层整窟的取景脚手架,再由4个团队20多人同时采集,他们历时3个月采集3万多张照片,后期处理又是近半年。莫高窟最大的壁画——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图》,长13.8米、高近4米,在洞窟里无法窥其全貌。为完成这幅画的数字化,技术人员共拍了4780张高清照片。
  吴健介绍,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80个洞窟的图像采集、80个洞窟的图像无缝拼接,扫描重建143个洞窟结构,雕塑三维重建17身、遗址三维重建2处,石窟虚拟漫游120个,档案底片4.5万余张。
  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朝代的30个经典洞窟首次亮相互联网,向全球开放。而在敦煌,数字化展示中心也让游览模式发生改变。游客先观看纪录片《千年莫高》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做足功课 ”,再进个别洞窟实际体验,不仅减少了游客参观时间,还提高了洞窟的承载量。
  【编辑:金鑫】
  (作者:冯爱华)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