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奇迹不断上演 探访外科学“皇冠”上的武汉宝石
2018-08-17 08:42:00 来源: 湖北日报
  图为:协和医院内,心脏移植手术紧张进行中。(视界网刘坤维摄)

图为:6个月乐宝宝在同济接受肾移植手术,成为国内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肾移植受者。(同济资料图片)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器官衰竭的有效手段,被誉为外科学“皇冠”。在武汉,有两家医院的器官移植犹如皇冠上两颗璀璨的宝石,各放异彩,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植技术领域“双塔”。

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汉协和、同济,近距离感受到一个个垂危生命,是如何在此上演生命奇迹,同时也探寻到医者仁心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协和医院

  心脏移植成常规手术

  协和创新诸多国内国际纪录

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聂文闻)经过前期检查、诊断,8月16日,心脏瓣膜病重度心衰患者李明(化名),将在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努力下,实施原位心脏移植手术。

协和医院心脏移植例数已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心肺、心肾、心肝等心脏联合其它脏器移植全国数量最多;儿童心脏移植数量连续10年占全国总量40%。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心脏移植,其30天、1年、3年和5年的术后生存率均高于国际报道。

该院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国介绍,1993年协和完成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患者存活了28天。2003年,完成中南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存活超过1年。这为协和心脏移植打下基础。

2008年下半年,该中心连续6例心脏移植全部存活。在心脏移植领域,全国各大医院能达到两位数并不多。2009年协和已完成11例。此后,协和便以每年10至20例的速度上升。2014年至2017年,协和心脏移植分别完成84例、102例、100例和95例,数量领跑全国。心脏移植已成为协和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常规手术。

该院还创新诸多国内国际纪录:亚洲年龄最小、体重最轻的心脏移植——一名仅3个月、体重3.75KG的婴儿;年龄最大的心脏移植——一位76岁高龄的老人。国内首例心肝联合移植手术——一名26岁年轻人,患终末期心脏病伴肝硬化肝衰竭。该院还在国际上首创终末期先心病伴粗大侧枝——杂交心脏移植手术,简化了手术程序,提高了成功率。

  不同寻常的付出和探索

  协和心脏移植领跑全国的背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通讯员聂文闻

数据是冰冷的,客观的,可对每一名患者,都是一次生的希望。一个个闪光的数据,背后必是不同寻常的付出和探索。

扩大供心标准

对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来说,他们的心跳可能随时停止。然而,供心极度缺乏。在协和器官移植中心,常年等待供心的患者约10人,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0天。可很多人等不到供心到来,已失去生命。

董念国沉重地说,国外有心室辅助装置,相当于“人工心脏”,病人可以装上这种装置从容等待供心。可中国没有,因为该装置需百万元,普通患者难以承担。

每一颗供心都弥足珍贵,在供心紧缺的当下,能否扩大供心标准?董念国把目光投向边缘供心。

“边缘供心并不是盲目地使用,也有原则。”董念国介绍。通常医生会选用年轻的、质量好的供心,且通过特殊的心肌保护方法保护供心,一般用于不马上移植就危及生命的边缘受体。

2008年至今,协和已完成300例边缘供心的移植,挽救了那些“等不起”的患者。结果表明,使用边缘供心的移植,与常规供心在移植效果上相当。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90%、86%、84%,均高于国际水准。

延长供心冷缺血时间

一颗供心置于低温器官保存液中的冷缺血时间在4小时以内,以保证临床心脏移植的疗效。这就意味着,从取心到植入患者体内必须控制在该时间段。

董念国介绍,国外器官转运是专机专线,且采用就近使用原则。而在我国,医生要借助民航、高铁、汽车换乘,路途耗时太多,供心冷缺血时间过长,导致很多供心被浪费。

董念国说。每一颗供心,都是移植中心的取心组奔赴各地与时间赛跑得来的。去年一年,取心组的取心里程可以绕地球五个半圈。

协和决心打破常规,改进供心保护方法,细化到保存液毫升数、用冰块还是冰渣保存,将供心冷缺血时间延长为6-8小时。对所有供心的评估,举全科之力,以集体智慧来决定是否采用。

事实证明,6-8小时冷缺血供心与4小时以内冷缺血供心在术后恢复,及中远期的生存率上并无太大差异,同时创下冷缺血时间长达10小时成功使用纪录。

一改常规机械辅助模式

一天,董念国守在一位刚做完移植手术的患者床前。2小时过去了,原以为患者能平稳度过,没想到患者突发室颤。董念国电击治疗后,患者好转,可1-2分钟后又开始室颤。如此反复5次,董念国知道这是临终前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通常,对待这样的情况,医生会为患者装上体外膜肺氧合(ECMO),以机械辅助患者心跳。然而装ECMO最快需要45至60分钟,患者根本等不起。董念国急中生智,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大胆地决定改用10分钟内即可装好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装置,很快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下来。

董念国说,和ECMO相比,IABP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更简便。如今,全国绝大多数移植中心均采用了协和经验。

  同济医院

  同济器官捐献例数国内领先

湖北日报讯(记者余瑾毅、通讯员常宇)8月15日下午,45岁的尿毒症患者鲁民(化名)在同济医院成功接受肾移植手术。主治医生说,若恢复顺利,鲁民再也无需长期透析,生活将步入正轨。

同济医院自1979年成立器官移植研究所以来,至2018年上半年,该研究所累计完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662例。其中,2015年到2017年均居全国前四。

研究所所长陈知水介绍,2010年仅有一名捐献者,2013年有45名捐献者。2014年起,捐献者渐多起来。到2016年,该院已有140人捐献器官,2017年达170人,今年预计突破200人。

从全省来看,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同济医院器官捐献例数分别占全省37.8%、34.3%和33.3%,在省内遥遥领先。

据统计,该研究所自2010年11月完成首例DCD肾移植,至2017年底已累计完成DCD肾移植1298例次,位居全国第一。其中,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年排名年度全国第一。患者1年、3年生存率分别达95.9%、92.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该所DCD肾移植例数在全国医院中首破6000例。

该研究所从2010年开始,短短7年实施了671例次肝移植,居国内前列。DCD肝移植受者1、3年存活率分别为91%、85.1%,高于美国同期水平。

  破解移植难题

  同济首创高效器官捐献运行体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通讯员常宇

阻碍器官移植最大瓶颈是器官来源短缺。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一套器官捐献运行体系,该体系涵盖家属沟通、器官获取、病理检测等,得益于该体系的稳定和高效,该所DCD移植快速增长,无数患者重获新生。

心理学首次应用于器官捐献

2017年,我国DCD达到5148例,捐献数量连续2年保持亚洲第一,仅次于美国。

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临床部副主任蒋继贫说,实践中捐献成功率并不高,入土为安的观念仍根深蒂固,捐献者的个人意愿不一定能被家属遵从,要保证捐献成功率势必要了解家属心理。

有器官捐献协调员坦言,每完成一例器官获取,都要难过良久。

该研究所在国内最早将应用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捐献协调工作,器官捐献协调员需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潜在器官捐献者家属心理活动及行为特点,以共情为基础与患者建立关系,重点协调影响决策的家庭成员,帮助捐献者家属认识、接纳器官捐献。

基于心理学的应用,该研究所器官捐献成功率、捐献例数逐年提升。

专职队伍保障器官质量

器官移植,不只是一台手术,还包括器官获取手术。业内人士说,高水准获取器官,移植手术就成功一半。可国内移植中心,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导致获取器官的水准参差不齐,器官弃用率高,缺血时间长,令人心痛。

同济在国内率先成立了专职器官获取团队,5人队伍中,主刀1人、助手4人。器官的冷缺血时间越短越好,从捐献到移植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才能更好拯救生命。专职获取团队实施7天×24小时值班制,只要获得器官信息,该团队确保10分钟内响应,20分钟内集结出发或到位。

陈知水说,由于同济制定标准化器官获取流程,器官获取成功率及器官质量得到有效保证。以2016年为例,专职团队共完成器官获取205台,获取肝脏182个、肾脏393个,远距离运送器官46次。

病理活检确保移植效果

对每一例器官捐献而言,只有良好的捐献效果,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陈知水介绍,供体质量影响着器官功能和患者术后的生存率。虽然在器官获取前所有捐献者均进行严格捐献筛查、器官质量评估,但在移植过程中,无论是病史还是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均不能100%预测器官移植后的功能状态,也无法早期发现供肝、供肾的潜在病变,病理活检是最可靠的手段。

同济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获取器官病理活检标准化流程,有别于和国内其他医院仅对高龄、高危疾病捐献者供体活检不同,在同济,成人供体无论年龄、病史均需活检。

2013年至今,该院共完成供肾的快速病理活检912例,因供肾病理不达标弃用肾脏61个,挽救外观异常肾脏6个,筛除严重病变肝肾31个。完成颅内肿瘤的快速病理活检23例。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