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养老院变成“幼老院”,孩子和老人共同康复
2018-08-09 22:33:00 来源:


  老人在教孩子剪纸 记者毛茵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9日讯(记者毛茵 通讯员周福枝)8月8日上午,汉口兴业路上的武汉佑康医院香园社区(优康)养老院里,3号居室,98岁的计奶奶看完了当天的《长江日报》,开始给两个孩子讲故事;5号居室,陈奶奶正在指导孩子叠被子,11岁的冬冬做得一丝不苟;走廊中,护理员推着老人们在看一群孩子跳舞,孩子们伴着音乐,又唱又跳,老人们也跟着手舞足蹈,笑声一片;活动室里,陈婉春老人在教小朋友剪纸,孩子们看得认真,一旁的老人也盯着跟着学……
  在这家特别的医养结合的养老院里,80个脑瘫孩子和60位半失能老人组成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他们在接受各自专科治疗的同时,也互相服务,心理互慰,促进共同康复。
  医生和孩子都是老人的“治疗师”
  住的是养老院,享受的是医生护士每天定时查房护理、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徐金枝教授每周指导。老人们说:“有这种服务,心里踏实!”
  武汉解放中学退休教师胡德芳曾随儿子在北京居住,2016年因中风导致重度昏迷。子女花1.2万元用救护车将老人从北京送回武汉,于2016年6月入住佑康医院香园社区(优康)养老院。在精心护理和对症治疗下,胡奶奶竟然有知觉了。去年,护理员在翻身的时候她突然会动动脚,下意识地用手扶着扶拦,连家属都觉得不可思议。康复科医生坚持每天给她做理疗,奶奶睁开了眼睛,开始伊伊呀呀地说些话。长江日报记者7日见到胡老师时,她坐在床上,一边给一个小姑娘编辫子,一边对医生的询问对答如流,还一个劲地说“没想到活过来了!”
  陈婉春奶奶来自麻城,颈椎手术后引发高位截瘫,瘫痪在床一年多,生活无法自理,但老人求生意识极强。肖桂梅医生极力鼓励老人,并向老人承诺,只要老人愿意配合,她将尽最大的努力。经一个多月的治疗,陈奶奶尿管撤了;三个月后,能自己在床上翻身活动。医院不断地调整康复方案,逐步让陈奶奶能借助行走器站立。她万万没想到,一年后的今天自己能站起来。
  在12岁的小霞搀扶下,陈奶奶基本上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她笑着说:“这里就是我的家,我连过年都不想回去。医生和孩子都是我们最好的‘治疗师’。”
  住在养老院里,让老人们开心的是,这里并不是死气沉沉的病区,因为有一群孩子给他们带来欢笑和活力。


  孩子在帮老人铺床 记者毛茵 摄
  家长不花一分钱,80个脑瘫儿由30位医护者照料
  小儿康复科收治了来自武汉市及周边地区中枢性协调障碍和脑性瘫痪儿童共80余名。因考虑暑期炎热,医院特设暑期免费托管班,解决家长每天奔波接送之苦。治疗管理80个脑瘫儿责任大,优康医院特配备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生活阿姨共30余人。每天为患儿做语言、感统、PT、OT、口肌等康复治疗,并帮助孩子们进行文化学习和生活能力培训。
  4岁的小晨晨去年来到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当时不会说话,不会和人目光对视,双下肢肌力不足,行走不稳,平衡协调能力差,幼儿园根本不接收。康复医师为晨晨制定出一套治疗方案:作业疗法、运动疗法、语言训练、脑循环治疗、认知功能训练、推拿按摩、低中频治疗、感统训练等。
  通过半年的康复训练,8日,晨晨已能主动向长江日报记者问好,他还给老人们“表演”独立在平地上行走,爷爷奶奶们不断鼓励他:“加油!加油!”一步、两步……从教室一头走到另一头,他扑到治疗师阿姨怀里咯咯直笑。由于去年治疗有成效,今年妈妈坚持再送孩子来做康复,高兴地告诉医生:“小家伙已经上幼儿园了!”
  12岁的小姑娘青青来自新洲,肌张力弱,颜面肌肉松弛,发音困难,咀嚼吞咽困难,手脚运动完全不协调。通过半年多的康复治疗,青青四肢肌力均达到4级,长江日报记者见到她时,她已不再是个流口水的小丫头了,还对治疗师说:“老师,我也要去给爷爷奶奶表演跳舞。”
  孩子们在接受专业治疗的同时,学习唱歌跳舞、剪纸画画,并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训练;爷爷奶奶给他们读报、讲故事,教他们系鞋带、叠被子,既增添了生活乐趣,也感受互动、协作和为他人服务的快乐。
  “幼老院”互动模式融入心理关爱
  8月8日早上8点,医生护士们例行查房,有专门护士负责全程录像,发到家属微信群。所有老人的家属和孩子的家长都可以看到实况,有需要询问的问题,医生会当场解答。
  80岁的王老先生早期一直随女儿在香港居住,想落叶归根回到武汉。可儿子媳妇要上班,家里无人照料,思想开放的王老主动要求入住养老院。女儿没想到自己在香港每天还能通过视频了解父亲的状况,看到一群孩子围着老人又唱又跳,高兴地说:“这一看啊,放心得很。我爸爸就是喜欢孩子,住进养老院还能享受天伦之乐。老了就是怕病了没人管,怕孤独,年青一代又不可能时刻陪伴,这家门口的医养结合养老院解决了我们大问题。”
  91岁的刘老师患老年痴呆多年,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改不了的是坚持每天读报纸,看到小孩子们总是亲切地叫他们“小娃娃”。11岁的小琳很喜欢刘奶奶,每天定时来看她,安静地坐在那里听她读报纸。
  79岁的陈奶奶和蔼可亲还爱好跳舞,会好多手工活儿,经常教孩子们剪花纸。她一会儿夸10岁的小宇最有天分,一会儿手把手指导小新。孩子们也很喜欢陈奶奶,一到她房间就主动端茶倒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全托“幼老院”模式引起“化学反应”
  这些坐着轮椅的老人,有的养花养草,有的和孩子打成一片,从此养老院里有了欢笑,有了生机活力。养老院变成了“幼老院”,佑康全托“幼老院”模式引起一串“化学反应”。
  优康养老院院长肖桂梅说,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为老人们带来开心和阳光,老人们的爱幼心情也给了孩子们关怀,大大提高了生活、生存质量,促进了康复治疗疗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健康管理专家季湘年教授认为,爱与陪伴是老人和孩子的共同需求。“幼老院”模式是机构互助康复的方法之一,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尝试。这种方式更多是提倡心理上互相关爱。
  中德心理研究院咨询师代蕾分析,许多老人害怕的是,一旦走进养老院,就此脱离社会待在一个小范围的世界里,直至身体“枯萎”到死亡。据统计,全美有大约500个养老院+幼儿园联办场所,有选择地将合适的老人和孩子放在一起,增加了两个不同年龄段互动的机会,小孩能从中学会与他人相处,老人能够从孩子那得到关注。
  【编辑:祝洁】
  (作者:毛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