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媒体集体点赞武汉高质量发展刷屏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共识走向落实
2018-08-06 08:4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4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大型主题采访团在东湖高新区参观,图为采访团记者在展示中心拍摄企业LOGO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影

8月5日,央视《新闻联播》视频截图

《人民日报》8月5日2版

《经济日报》8月5日1版

《重庆日报》8月5日4版

  《浙江日报》8月5日2版

前天,武汉来了一大群重量级媒体的记者。

武汉,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的新闻中心。

由中宣部组织的“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采访团4日抵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家中央媒体和长江沿线11省市主流媒体140余名记者兵分四路,深入我市江滩、东湖绿道、高新园区等地采访,全媒体聚焦长江大保护下的武汉高质量发展经验。

4日、5日,相关报道陆续在网络和报纸上刊发。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点开网页,点赞武汉之声随处可见。

今日,长江日报编发部分相关报道,以飨读者。

夜话长江,共谋绿色发展

  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访谈

《人民日报》(8月5日2版)

本报武汉8月4日电(记者杨文明程晨程远州)8月4日晚,“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的十几位编辑记者,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和地方的有关负责同志及相关专家,在江轮上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访谈,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谈见闻、说感受,讲问题、找对策,从不同角度共话长江经济带发展。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管理司司长张波表示,“跨行政区域也要建立权威高效的协调机制。现在云贵川三省围绕赤水河生态保护已经建立了一个协调机制,以后这方面的协调工作还会继续推进。”

“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一盘棋的思想。”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周小棋说,“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从源头上提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再分类施策,重点突破。”

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表示,关停和搬迁改造化工企业,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长江经济带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倒逼化工企业的转型升级。另外,搬迁入园以后,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标准。“通过搬迁淘汰一些小的落后产能和工艺,推动兼并重组,反而有利于做大做强。”

在座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研究,各抒己见。

夜越来越深,江轮再次起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从共识走向落实。

武汉推进民生建设——

  让百姓生活更幸福

《经济日报》(8月5日1版、2版)

“党和人民心连心,社区盛开幸福花……”8月4日上午,记者在武汉市青和居社区见到吴传发时,他正在表演湖北慢板。今年70多岁的吴传发,一提到棚改后的新房子就乐得合不拢嘴。“棚改前,我们一家六口住在低矮破旧的18平方米小房子里。现在,我们老两口住进60多平方米的宽敞屋子。你们说,我能不乐嘛!”吴传发说。

2007年4月,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一期涉及棚户区居民11142户,占总数的81.3%;二期从2014年9月实施,涉及棚户区居民2518户,占总数的18.7%。截至目前,共建成青和居、临江港湾、青宜居、青康居、青馨居等5个安置房小区,安置房16959套,棚改居民全部回迁安置。

令吴传发和邻居们高兴的是,改变的不仅是居住面积,还有居住环境、人文环境和服务环境。近年来,青山区通过“城市双修”等生态实践,绿化覆盖率达41.1%、人均绿化面积17平方米,稳居全市第一;青山江滩获得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

充满幸福感的还有家住青和居社区一栋的空巢老人蒋桂梅。中午时分,“天天敲门组”成员余明又上门来了。余明所在的“天天敲门组”依托社区网格员、门栋组长、社区民警、“红色物业”大学生、党员中心户、群众骨干等成立,实现社区、派出所、骨干力量全部下沉进网格,通过走进门栋、敲开家门,及时掌握居民诉求、问题、困难和意见,对空巢、独居、困难老人做到天天敲门、时时关照。

民生无小事。从棚户区改造到环境治理,武汉正着力推进民生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商、优学、优诊、优享”的“三宜三优”环境,让居民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放心、开心。老百姓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和人才投身武汉发展。记者温济聪

“中国光谷”:一束光的新速度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8月5日《中国之声》)

央广网武汉8月5日消息(记者尧遥)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武汉港客运站23号码头下船后,历经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采访团抵达了今天采访的目的地——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因为距离主城区较远,这里一度被戏称为“武汉地图外两厘米的地方”。不过现在,它有着更为人熟知的名字——“中国光谷”。42年前,我国第一根光纤就在这里诞生。

在烽火通信大楼的展示大厅里,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了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从“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手中流出的瞬间。距离这张照片不到十米远的地方,陈列着一台并不起眼的黑色传输设备,说明牌上所写的“信息高速公路立交桥”几个字却格外醒目。烽火通信科技政府项目管理中心总经理廖亮告诉记者,这不到十米远的距离,讲述的是中国光通信领域的数十年“苦功”:“它承载了我们整个集团许多个全国乃至世界第一的核心成果。2017年我们做了个实验,这套设备可以满足130亿人在一根光纤上通信,相当于一部1G的高清电影可以一秒钟下载下来,它可以为‘宽带中国’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支撑。”

如今,光谷的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已达全球第一,但这束“光”带来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光谷东,一条名副其实的黄金大道已然形成——8公里的长度,汇聚的却是总投资额达到4000亿元的产业集群,存储芯片、显示面板、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产业正在长江岸边涌动蓬勃。

以创新创造发展新机遇

中央电视台(8月4日直播、《新闻联播》连续两天报道)

武汉是长江的水运中枢,如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改变旧有发展模式,将生态理念完整内嵌到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逻辑中?武汉光谷正在尝试一条以绿色、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路子。

在光谷国家存储器基地,首批芯片生产机台也进入到了调试阶段。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闪存芯片,有望在光谷实现批量生产。

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从芯到屏,实现自主,武汉光谷用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烽火通信,布局了从光纤光缆、光器件、光系统设备到光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为了更好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这家企业从以往卖产品过渡到现在的卖方案。

为了适应这种转型,烽火通信把以往大批量流水线,改造为智能的小规模柔性化生产。10条生产线,可以生产出500种产品。灵活的生产模式,让烽火通信的光通信解决方案已经在东南亚、南亚、南美、北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普遍应用,保持年均40%的增速。

截至目前,武汉光谷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有25项、国家标准373项、行业标准456项。近年来,光谷企业专利申请量年均增幅保持25%以上,形成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级产业,带动集成电路与半导体显示、数字经济两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8公里大道引领武汉迈向“硅时代”

中新社播发稿件(8月5日)

中新社武汉8月5日电(记者张芹)位于武汉东大门的左岭大道,是东湖高新区东部地区交通要道。而就在5年前,这里曾是一片“穷乡僻壤”的荒野之地。

现如今,8公里的左岭大道沿线,分布着国家存储器基地、武汉华星光电、武汉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额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条用“创新”铺就的“黄金大道”,不仅见证了旧村湾到现代新城的蝶变,更引领着武汉迈向“硅时代”。

如同钢铁石油是工业时代的粮食,芯片则是信息产业的粮食。

2000年初,武汉开始筹划发展集成电路相关产业。2016年,“追芯”16载的武汉开始圆梦。当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落户东湖高新区。

同年,在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基础上,由紫光集团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出资组建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国家存储器基地的研发、建设和运营。

沿左岭大道一路向南,国家存储器基地蓄势待发。今年第四季度,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将在此实现量产。

4日,在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临建展厅,紫光集团联席总裁刁石京介绍,64层三维闪存芯片研发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计划2019年实现量产。

铸“芯”同时,过去10年,东湖高新区在显示产业已投资千亿元,布局了5条显示面板生产线,从硬屏到柔性屏,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

改变“缺芯少屏”现状同时,东湖高新区负责人表示,目前区域内“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集群已初具雏形,正在向打造完整产业生态稳步迈进,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信息技术领域的竞争,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以上报道内容均为报道摘要)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