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找最燃青年教师|制腐乳酿红酒做唇膏无所不能 他真的只是武汉一个普通老师吗
长江网7月25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郭丽霞)这里是厨师培训班,可以学做腐乳、泡菜、红酒和酸奶。这里是美容院,可以享受各种纯天然护肤品。这里是盆栽小天地,可以培育会发光的植物宝宝,把它做成吊坠和车饰……然而,这里不是什么培训学校,而是一名高中生物老师的神奇课堂。工作16年以来,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生物老师何海波带领学生感受生命科学的独特魅力,培养出了无数“小创客”。
▲何海波老师
植物宝宝会发光
在植物的培养基中加入特殊材料荧光粉,利用细胞和组织培养大的植株,从而培育出“会发光的植物宝宝”——这个有趣的植物组培实验,是何海波老师为了给学生讲植物克隆而专门设计的。像这样的创新实验,贯穿了何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
高中生物课因为涉及大量知识点,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难懂。可何海波老师的生物课却很受学生欢迎,因为他设计了大量贴近生活的实验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从实践中掌握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学习“微生物发酵”时,何老师让大家试着制作腐乳、泡菜、红酒和酸奶。在讲选修一的“有效成分提取”时,何老师让学生去查阅资料,提取薄荷精油,研发出润唇膏、洗面奶等一系列纯天然护肤品。何海波还会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难,自主开发、设计课本上没有的实验。比如大家对生活中“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这一知识点有困惑,何海波就带他们到长江里取水,进行微生物检测,让他们在实验中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
何老师时常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我们每天吃的饭菜中,哪些含有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哪些含有较多的蛋白质?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地理性地减肥等。学了稳态的调节以后,你觉得经常吹空调对身体好不好,为什么?学生们经常在他的课堂上争论得面红耳赤,他带领孩子们在不断思考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016年有道关于微生物测定的生物高考题,由于课本上提到得不多,难倒了不少考生。而何老师所教的学生却能轻松完成试题,因为这一实验他们每个人都做过,理解得很深刻。
指导学生“开公司”
在市四十九中,有一家很有名气的学生模拟公司——新枫公司,何海波就是该公司的“顾问”,这家公司也是当初他指导学生成立的。这家公司的董事长、财务总监、销售总监、宣传部长全部由学生担任,何海波带着他们投身实验室、种植基地和生产车间,研发出手工精油香皂和系列化妆品,体验艰难的“创业”过程。孩子们在他的指导下,将课本内容有效转化,培养了创客思维和能力,提升了核心素养。
加入新枫公司的第一届学生已经毕业,他们却经常趁寒暑假回到学校,在培养架上寻找贴着自己姓名的标签,和那份独特的记忆。
将生命科学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一直是何海波努力的目标。他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生命科学与品质生活》于2014年获湖北省特等奖,相应课程被《中国教师报》评为最值得关注的15个校本课程之一。
废品摇身变花园
今年5月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何海波指导学生创立了武汉市首个校园绿色驿站——造梦花园。
▲绿色驿站前的何老师。
师生们收集废轮胎、旧自行车、破桶、烂花盆,这些废品经过精心装饰、科学布局后被再度利用,巧妙整合土壤、植物、昆虫和水等资源,打造出一个绿色驿站。水稻成熟时,校园将成为青蛙和鸟儿的乐园。绿色驿站内的植物长势不好,何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分析原因、想办法进行改进。
全国绿委办专职副主任胡章翠来到绿色驿站开放现场,参观了对节白蜡盆景栽种区、水稻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称赞这一教育模式为全国罕见。
何海波表示,生物学科的素养体现在四个方面: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他认为,生物课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带他们感受生命学科的独特魅力。
何老师的学生黄雅慧曾被评为武汉市“创新形象大使”,多名学生在武汉市“创新素质行”中获得优异成绩。
“寻找最燃青年教师”活动暑期持续进行中,欢迎继续推荐。
推荐标准
(1)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的武汉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幼儿园在职教师。
(2)师德高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四有”标准,践行“四个统一”,做好“四个引路人”,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职期间,没有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违规行为,未发生学生安全事故。敬业奉献,勤于教书育人,乐于耕耘在三尺讲台。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受到学生尊重和喜爱。
(3)业务能力强。教育教学观念先进,教学态度认真严谨,教学效果好,在市、区范围的教师中具有一定的榜样作用。在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方面有比较突出的专长和丰富的经验。
(4)有活力、有突破、有创新。在教育工作中有新的思考、新的做法、新的成果,传播教育“正能量”。
推荐方式
各区教育局、学校择优推荐候选教师,简要介绍教师事迹,将相关材料提供给长江日报。也欢迎各位老师自荐。推荐材料可发送至邮箱:514382372@qq.com。
如果你身边也有难得一见的好老师,不要迟疑快告诉我们吧!
责编: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