辖区居民讲述五个家庭医生先进事迹
2018-07-25 12:36: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王东和签约居民聊家常

肖平在咨询患者病情

张兰在和签约居民分析病情

杨志兵正在签约居民家里服务

张清在给签约居民量血压

  “我能有个好身体与王医生分不开”

  ——记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家庭医生王东

在常青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看病的很多社区居民第一句话经常是:“我要找王东医生。找他看病放心,找他咨询开心。”

7月18日,当笔者看到陈楚怀爹爹和周慕洁婆婆时,88岁的两老,走路稳稳的,坐下来的时候有说有笑,陈爹爹还拿出手机和笔者加微信。

“我为什么身体好,与王医生分不开。”陈爹爹对笔者说,“王医生不光看病细心,待人又诚恳又热情,找他看病的时候心里舒坦。住到常青街这20年,只要来常青中心我都是找王医生看病。”

“2011年,我得了感冒,自己跑去看病,以为不是什么大事。结果王医生看我的情况不妥,一再劝我细查,结果是肺炎,住院几天后就好了。如果不是王医生,那次不知会病成什么样。”周婆婆对王东医生也是赞不绝口。“今年初爹爹在一家大医院住院,每次查房的医生都不能耐心地回答爹爹的问询,于是病还没好,爹爹就要来常青中心找王医生看病。”

与陈爹爹周婆婆一样口气评说王东医生的还有复兴社区的何玉璋老人。在一次体检中,何爹爹偶然发现镜下血尿,因感觉没异样老人还没放在心上,又是王医生反复叮嘱老人一定要加以重视并安排再次复查,结果依然存在血尿。老人行动不便又怕麻烦子女,打算买点药吃吃再说。王医生感觉老人的病情没那么简单,有泌尿系肿瘤的高风险,他积极劝说老人并联系其家属安排转诊,后经上级医院检查证实是前列腺癌早期。经过上级医院系统治疗,现在老人依然健在。何爹爹经常说:“要不是王医生,我这把老骨头早不知埋到哪里去了。”

王东抢救吴文华老人的事迹一直让人们记忆犹新。2015年夏天的一个上午。王东正在查看病房患者,突然听到中心养老院护工紧急呼救声:“医生快来啊,吴爹爹不行了”。王东急忙冲过去,原来吴爹爹由于患有脑血管后遗症等疾病,吞咽食物时不慎发生了气管异物堵塞,引起了窒息,此时吴爹爹不能呼吸,面色青紫,心跳微弱,已经陷入昏迷,随时有死亡危险。时间紧急,为了尽快清除吴爹爹口腔气管的异物,王东甚至来不及带手套,直接赤手去清除老人口内的异物,随后马上开展异物窒息急救术、负压吸引、生命支持等处理,吴爹爹终于转危为安,等到老人的子女闻讯而来的时候,后怕连连,对在场的王东等医务人员连声感谢:“多亏了你们,你们救了老人的命啊!”

常青中心李文兵书记说:“王东医生是我们中心的副主任医师,1998年就来到这里工作。他医术高超,认真负责,熟练掌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技术,通过对社区人群的筛查,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常见慢性病人,并对其进行长期管理;能正确识别、评价与干预心理行为疾患和家庭、社区健康问题;他医者仁心,热情诚恳,对待每个病人都百问不厌,耐心细致,不管何时何地都耐心解答居民朋友的疑问,是辖区居民心中公认的好医生。”

  “66岁的张清医生经常爬9楼上门服务”

  ——记水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家庭医生张清

听说笔者要采访张清医生,水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一下子来了五六个居民,他们都住在江汉区水塔街华中社区,有的住长兴里5号楼9楼,有的住华中里9号楼8楼,他们评说张清医生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上门服务”。

78岁的江卫严老人就住在华中里9号楼的8楼,他谈起张清医生充满感激:“张医生是我们社区七八十个老人拥有的宝贵财富,她总在社区各栋楼里楼上楼下地上门服务,给我们量血压测血糖,有了张医生,我们身体出什么状况她都会及时告诉我们怎么注意。”江爹爹补充说,“我有个当过医生的大姐,现生活在兰州,她总是打电话来提醒我要注意身体,我告诉她有张医生为我的健康保驾护航。”

水塔中心的付彦博主任介绍说,张清医生是水塔中心的一名退休返聘西医内科主治医师,今年66岁,在家庭医生团队从事家庭医生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服务于江汉区水塔街华中社区的居民。为了搞好家庭医生工作,张清医生为辖区居民主动上门服务,在辖区居民家里解决健康需求问题,彻底改变了“坐堂行医”的模式,与辖区居民建立起了一种经常联系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说,张清医生对辖区居民健康情况是了如指掌,辖区居民对张清医生也是充分相信,视她为健康守护神。

长兴里5号楼9楼一个居民名叫徐五四,64岁。一次张医生上9楼上门服务,测量徐五四血压,为150/98的高血压,他当场不相信,认为他这好的身体,能“打得死老虎”,不要紧。张医生反复劝其到大医院检查并规范服药,他仍然不相信。张医生第二天又一次来到他家并为他测量血压,仍然很高,张医生苦口婆心向他宣传高血压的危害并反复劝说他到大医院去进行规范性检查,这一次他相信了……经过规范性服药后,现在他的血压维持正常。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张清说:“只有多上门服务,才能得到辖区居民的信任,才能体现家庭医生的价值。”据统计,10多年来,张清医生为辖区居民开展上门服务13000余人次。

  “离不开让我们少花钱看好病的肖平医生”

  ——记民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家庭医生肖平

自1999年至今,民权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肖平在民权街世彩社区卫生站,工作已经超过18年了。

世彩社区卫生站位于城市中心老城区,由4幢19层连体大楼构成,居民密集,流动人口多,居住环境较差,社区老年化现象异常突出。为减轻居民看病负担,肖平常常将一板药分剪开来,每次一颗两颗零售给他们,并交待他们在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促使早日恢复。时间一长,这个让人们少花钱看好病的肖医生,就成了居民们最信任的医生了。

社区卫生站所在大楼的一楼至四楼,是汉来灯具批发市场,肖平医生的好口碑也传到了批发市场,于是就有很多外地商人也常来就诊和咨询。曾经有一个浙江商人孙引珍,做过肾移植,后来回到嘉兴老家住进了当地医院,B超报告单拿在手上,她不问自己的管床医生,却打电话给肖医生朗读报告单,咨询报告单的含义。面对这份信任,肖平医生认真地做了回复。

民权中心的胡红书记说,患者对肖平医生如此信任甚至还有些依赖,这里的居民现在真的是离不开她了。

  “张医生的手机就是居民的‘健康热线’”

  ——记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家庭医生张兰

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负责人张兰,26年来一直工作在基层社区医疗工作一线,对处理急危重病人有较强的能力,据汉兴中心汪辉书记介绍,26年来,张兰医生从没出过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正因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细心的诊断,她一次又一次挽救过患者的宝贵生命。一次在张医生的家附近,有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已没有了呼吸,她及时对老人施行心肺复苏,并发动路人拨打急救电话,一直等到救护车的到来。后经急救人员告知:老人突发心梗,引发室颤,如果不是张医生先处理及时得当,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可能挽回老人生命的希望就很渺茫了。后来,病人家属视张医生为他们家的“救命恩人”。

张医生经常对诊治过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她一直都是毫不隐瞒地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患者,随时随地接受患者的电话咨询。家住富康花园19栋3单元302室的68岁的熊敏玖老人,每次都是在电话中咨询一些健康问题,包括家中谁有健康问题都习惯性地问问张医生。以至于熊敏玖后来感慨:张医生的手机都成了我的“健康热线”。

“为辖区居民无私奉献是社区医生的光荣,满足居民的健康需要是社区医生存在的最大价值。”这是张医生常说的一句话。

  “‘单车’医生一天要跑三四家”

  ——记万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家庭医生杨志兵

7月19日,当笔者来到万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采访家庭医生杨志兵时,杨医生不在家,他骑着单车去王家墩社区上门出诊了。当时正是上午十点半左右,外面烈日炎炎,市中心气象台几天来都在发布高温橙色预警。

万松中心孟朔副主任介绍说,一辆单车、一个出诊箱就是杨医生出诊的工具,熟悉他的居民都会亲切地称他为“单车”医生,病人一个需要的电话,无论是上班、下班或是中午休息,他都会毫不犹豫马上去上门服务。7年来,杨医生上门出诊上千次。万松中心所管辖的社区有15个,面积相对较广,经常有需要上门服务的工作,有时甚至是一天跑三四家。

家住万松园西街的罗凤华太婆,76岁,因高血压脑梗塞卧床在家,临近下班时间,家属焦急地来到中心全科诊室找到杨志兵医师,问能不能上门出诊服务,杨医生认真地查看患者的出院记录,询问病情后,立马背上出诊箱来到患者家中,检查、导尿,留置尿管,并上鼻胃管解决饮食,指导家属留置胃管、尿管的护理,病情观察、用药,并留下联系方式,才安心回单位,这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又接到家属打来求助电话,由于患者精神烦躁,无意识地拔出了鼻胃管,杨志兵又立即返回医院背上诊疗箱,来到患者家中上胃管,再次耐心地嘱咐家属细心护理,这时天已经黑了。现在患者病情恢复得非常理想,家属对他的医疗技术评价很高,对他崇高的医德更是赞誉感激。

杨志兵很欣慰自己能给居民们看病送医。“要谢谢居民们的认可,他们的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幸福!”杨志兵说。

责编:吴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