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移民文化蔡甸落地生根 花鼓戏舞狮子成两地村民“粘合剂”
2018-07-17 08:4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金马堰村的人参加舞狮表演 杜高明 摄

  (长江日报记者朱波 见习记者覃柳玮 汪峥 乔驰)7月12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蔡甸区洪北农业示范区管委会的移民村——金马堰村,67岁村民刘国顺,抑制不住激动,用郧阳花鼓调,给记者引吭高歌了一曲 “八岔子”。

  再过一个月,8月19日,就是金马堰村设立八周年的日子,也是移民们来蔡甸整整第八个年头。丹江口移民文化已在蔡甸落地生根。

  从心在郧阳到现在完全成了“蔡甸人”

  金马堰村党支部书记王从志说,移民们到来之前,蔡甸本无金马堰村。

  “我们郧县城关镇的金岗、马场关、堰河三个村135户居民,被安排到洪北落户,从原来三个村名中各取一字,金马堰移民村就此诞生了。”

  2010年,武汉市共接收安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8888人,蔡甸的金马堰村,就是19个移民安置点之一。村民们现在都还记得第一天抵达蔡甸的场景。

  “从郧县到蔡甸,我们背着‘包袱’一路走来。这个包袱,一是指家当,二是指思想,从祖祖辈辈土生土长的熟悉环境,来到金马堰村重安新家,一切都是陌生的,对于未来,我们心里没有底。”

  “当时,载着我们所有家当的半挂货车,抵达洪北的金马堰时,当地西干村的村民帮我们把一件件家具搬入新家。初来乍到,没米没面,都是他们提供食物,区里和洪北管委会的干部们结对帮扶,给家家户户送早餐和蔬菜,甚至管了我们一个时期的伙食。一路悬着的心,有点踏实了。”

  村民们表示,8年来他们从刚开始与邻村为道路扯皮打架,有的人故土难离,偷偷跑回郧县过了二个月又回来,农活不会干,生活不习惯,人在蔡甸,心在郧阳,到现在完全成了“蔡甸人”,这其中不仅仅是蔡甸本地人的帮助,还有两地人的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

  “区里和洪北管委会,对我们丹江口库区移民文化很扶植,投几十万在金马堰村修建文化广场,还为村里喜欢唱郧阳花鼓的老兄弟们配置乐器,组建了村里的郧阳舞狮班子,逢年过节,都要为本村和邻村的乡亲们表演,还参加全区和洪北的文艺汇演。”

  一台花鼓戏助推文明乡风形成

  刘国顺唱了一辈子郧阳花鼓,现在仍在金马堰村敲锣打鼓的唱着。

  郧阳花鼓戏是一种湖北的传统戏曲剧种。刘国顺说,花鼓在整个郧阳都很流行,男女老少都会唱。传统节日,红白喜事,他们都要组织起来演唱一番。

  来到金马堰村,刘国顺把郧阳的花鼓也带了过来。

  “我们这些移民刚搬来蔡甸时,村里要搞文化活动,人生地不熟啥都没有,隔壁西干村的村民们帮我们买材料,扎彩船。”

  回忆往昔,刘国顺感觉很温暖。

  “移民使郧阳的表演班子被打乱了,弹奏团队缺一个吹唢呐的。没想到西干村有一个村民会吹。两村决定组队‘混搭’表演。戏唱完了,当地人舞龙灯,移民们舞狮子,走街串巷,挨家敲门送祝福,两个村的人从此玩到了一起。”

  村民们说,这两年蔡甸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化体育局,在组织全区文化活动时,都会邀请金马堰村的表演团队参加汇演。2017年在星光村,2018年在永安街,村里表演都得到了银奖。刘国顺说,从两地居民“玩到一块”到“心聚一起”,花鼓戏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郧阳狮子成了蔡甸“传统节目”

  60岁的涂昌华,是金马堰村治保主任,也是村里舞狮的主事人。

  金马堰村的人们扎根蔡甸,逐渐恢复郧县舞狮的传统。逢年过节,涂昌华都带着同村的人,舞动两头40斤重的狮子,到邻村挨家挨户舞狮。

  “每年都会踩街演出,金马堰村舞狮表演队还代表洪北管委会,到蔡甸城关参加全区汇演,我们也是汇演中唯一的舞狮队伍。”

  一年年演下来,如今金马堰村的舞狮,已成为蔡甸人心里惦记的“传统节目”。蔡甸居民们说,“龙狮共舞,代表了我们蔡甸的新形象、新气象和蔡甸人的精气神。”

  从小玩舞狮的涂昌华,因车祸受伤和年迈体力不支,决定收徒,希望在蔡甸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去年底,他在村里招收了3名徒弟,读小学的李雪健、秦天雄学舞狮,读初中的韦成扬学舞绣球。

  “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学。舞狮技艺也是淳朴民风的载体,舞狮文化是人们和谐相处的体现,它不仅属于郧阳,也属于蔡甸,能让舞狮技艺在蔡甸生根开花结果,是我这辈子最高兴的事。”

  责编:李智恒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