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位家庭医生被推选为最美“健康守门人”
2018-07-12 19:31:00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7月12日讯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如何用中国的办法破解这道难题?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突破口,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成为当今深化医改的“重头戏”。

家庭医生是寻常百姓的“健康守门人”,汉阳的家庭医生走进社区、送医送药到千家万户,赢得人民群众的好评点赞,其中有4位家庭医生被群众推选为心目中的最美家庭医生。

“最强大脑”黄娇,牢记辖区病患病情

“这个丫头最可爱,社区的人都认得,病情都记得,随么事病都诊得。”在汉阳区五里墩街社区,居民们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黄娇赞不绝口。

从事社区医疗工作十年来,黄娇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她负责五琴里社区300余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上门访视工作和五医院下转的不定数量的住院患者随访工作,正常工作时间要参加科室倒班。

“利用休息时间去完成辖区内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上门访视任务,特别是为了准确掌握90余名五琴里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情况。”据了解,黄娇按照不同患者的访视时间把他们尽量安排在她上夜班的那天早上,或者下夜班休息的上午时间,这样能在给他们进行测量血压的同时,准确测试空腹血糖。

黄娇最让人称道的绝技就是“见到病人说病情,完全不用翻本子,不仅认得人,更能准确说出病历记载的内容,并给出合适的医疗帮助”,居民们都说她就是“最强大脑”,比起电视节目里的那些更有价值。

“24小时随时应答”郑绍端,治身病更治疗心病

“工作28年,专治头疼脑热的小病,及早发现大病隐患,为转诊开个好头。”说起琴断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郑绍端,居民就一个感觉:“那就是自己屋里人,感冒发烧,小孩闹肚子,有啥头疼脑热的都找她,24小时随时应答,真不容易。”

郑绍端所管辖的社区,有一位脑梗塞伴抑郁症的85岁的张姓老太太,每次上门随访都要耐心听她唠叨,针对病情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和慢病指导工作。而外地户籍74岁的徐婆婆,身患多种慢性病,没有收入,又没有本地医保,治病负担很重,她提出可以在本地办理社区居民医保,随后又为老人办理了签约服务,极大地缓解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90高龄的朱老太,把她当成她们全家老少三代的名副其实的家庭医生,大到疾病治疗用药,小到健康咨询、饮食调理、心理困惑疏导,都只找郑医生。

“把小病看好,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就是基层医疗该做的,我喜欢这个工作。”郑绍端总是说,和居民在一起看着他们健康就很安心。

“四心医生”廖利华,“片医”让居民更安心

“尽心、仁心、爱心、诚心”“四心”,守护着辖区居民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廖利华是鹦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居民亲切的称之为“片医”。

“空巢”张老太是汉阳区鹦鹉街自力社区居民,患有糖尿病20多年,伴有神经性病变,视网膜病变,行动极为困难。廖医生一有时间就打电话慰问老人,不时上门随访病情,远方的儿女通过廖医生随时掌握和了解自家老人的病情。

就这样年复一年,倾心尽力的工作赢得了辖区居民的充分信赖与高度肯定。居民们都说:“社区治安有‘片警’,保障健康有‘片医’。”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心中的“小病的医生,大病的参谋,重病的亲人,康复的助手”。

“看小病的医生”唐昌富,为大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

盛夏的午后,一位家属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急匆匆地找到翠微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唐昌富,拉着他的衣袖,指着外面边哭边说:“唐医生,我的孩子又犯病了,我该怎么办?”“您别急,慢慢说,我才知道怎么帮您!”“我的孩子可能是因为换了新药吃,在家里乱摔东西,这不,手机都给摔没了,她爸爸在家里看着她,您快跟我去看看。”“好,我们快走。”唐医生二话没说和家属一起赶往患者家中。

在协助家属办理入院,安抚好家属情绪回到单位已经是傍晚时分,劳累了一天汗流浃背的他仍放心不下患者情况,回家后,不忘电话回访患者状态,叮嘱一些注意事项。

虽然下班了 ,但他的手机一直保持开机状态,随时接听居民的电话和短信,为他们提供家庭医生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冀 通讯员杨书进 杨硕)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