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田家炳先生来到湖北大学,为该校捐赠300万港元用于兴建教学楼 湖北大学供图
人物简介>>>
田家炳
大慈善家大企业家教育家田家炳基金会创办人董事会主席
籍贯:广东梅州
主要经历:1919年出生,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
社会荣誉: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数十所大学院校授予其荣誉博士、院士、教授等荣衔;国内70余市授予其荣誉公民、荣誉市民称号。
田家炳基金会10日发布讣告,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早年于南洋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创办化工实业,为业界翘楚;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
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田家炳几十年持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赢得广泛赞誉。他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全国范围内,也曾被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日对田家炳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并代表特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林郑月娥说,田家炳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对其辞世深感哀痛。(新华社记者郜婕张雅诗)
他捐助了5所在汉高校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不是捐钱最多,但是他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
24年前,田家炳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10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90%。
在武汉,就有5所高校曾得到他的捐助,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有田家炳楼,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过资助项目。此外还在湖北省内修建有多所中小学,比如潜江、荆州、宜昌、襄樊等地。
“很震惊,也很悲痛。”在深圳出差的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主任王志彬获悉田家炳先生去世后表示,田先生捐建的华中师大田家炳大楼在办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华师人忘不了田先生的巨大贡献。他捐资助学、积德行善,将感染和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师人。
武汉记者追忆田老先生:平易近人,简朴谦逊
2006年6月16日,田家炳先生来到湖北大学,他捐资300万港币为该校修建一幢教学大楼。时任武汉晚报记者翁晓波当时曾在湖北大学校内专访过田家炳先生。
在湖北大学捐建教学楼时,该校工作人员提议先让田老休息一会再接受记者采访,老人当时就有些不安:“不好吧,这样会影响记者的工作。”
翁晓波回忆:时年已是88岁高龄的田家炳满头银发,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当时准备采访田家炳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沟通起来会不会有些困难?结果见面交流发现,田老先生毫无亿万富翁的架子,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简朴谦逊的老人。
时隔多年,翁晓波至今记得田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我是农村出来的,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深知每一样东西都来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花钱多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翁晓波还回忆,在记者的采访中,老人始终强调一句话:“我就是用了一点点钱,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已,我也没让自己吃苦,没有什么好说的。”
据南方日报报道,同样也是2006年,田家炳来到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说完,老人向着全场的中学校长们深深鞠了一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下主席台。
卖花园别墅捐建学校,自己租房住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港元的花园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面积很小的公寓楼作为新家。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每月生活开支仅3000元。他不搞排场,过80大寿不摆酒,不办席。
一边捐巨资,一边恪守节俭的行为,在田老先生看来根本不矛盾。他认为,“捐资又不是浪费,它带来的收获和产生的效果,绝对大过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我的生活过得不苦,精神上又能得到安慰,这才让我真正的幸福。”(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实习生李雨凝庞洁通讯员党波涛)
对话
最开心的是天上有颗“田家炳星”
记者:慈善捐助中,您为什么钟情教育事业?
田家炳:我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记者:与其他慈善家不同,您资助的重点在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您似乎有一种基础教育情结。
田家炳: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换句话说,投入的捐赠所产生的效应可能更大,“回报率”更高。内地基础教育也极需发展,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我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甚至有时觉得,能在各地看到冠以自己名字的中学,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记者:听说您每建一所学校,都要亲自去给学生“打气”。
田家炳:能去的我都希望去,去了也只是讲故事而已,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我有时会对老师说,“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我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而是学校办不好!
记者:您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哪一个最让您开心和看重?
田家炳:应该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5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