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举选退休在家最大的爱好就是下盲棋 长江日报记者肖僖摄
讲述人:1979年汉正街第一批个体户盲侠郑举选
长江网7月1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戴红兵)1979年11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恢复。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称赞汉正街搞活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劳动就业,起到了国营和集体商业不可替代的作用。
7月9日上午,汉阳墨水湖畔的一个宁静宅院,当年汉正街的首个百万富翁——78岁的盲侠郑举选早早地坐着,迎候长江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年与我一起做生意的同行大都“走”了,我有责任把我“感受”到的汉正街变迁告诉大家。
1978年初,他因投机倒把被抓
年底,风向就变了
汉正街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名号取自古汉口之正街,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汉口依托长江、汉水两条黄金水道,素有“货到汉口活”之誉。
谈起汉正街,在此住了一辈子的郑举选如数家珍:要说汉正街40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把以前仅有的一个市场(三镇市场),延伸扩大成一条街(汉正街),再扩大到围绕汉正街方圆几公里多达近百个门类齐全的专业市场。上世纪80年代,汉正街成了每天十万人来打货的“天下第一街”。
他说,汉正街自古就是个商业街,指的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三镇市场,这个市场包涵汉正街旌德小巷和公安巷这两条巷子,虽说市场不大,却是全国闻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南边广东的货以及江浙等华东的货来到这里,经过周转,发往西北的两大中心西安和成都、华北的中心石家庄,再辐射到全国。
郑举选从小就住在旌德小巷,小时出天花,眼睛仅有微弱的光感,后全盲。1961年起,政策允许,他做点小生意;政策不允许,便偷偷摸摸地做。1978年初他因“投机倒把罪”被抓,在看守所呆了一年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航程。1979年11月,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在全国率先恢复。听到“生意”两字就害怕的郑举选,在亲朋好友的再三劝说下,心情忐忑地拿着仅有的15元钱当本钱,在公安巷口摆个竹床,做起了小买卖,成了1979年汉正街第一批103位个体户中的最后一个。
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
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不大,由于商品流通领域被国营企业垄断,各地日用商品短缺情况严重,汉正街的出现,打破了国有和集体企业对商业的垄断,开启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所有制结构变革。
尽管是103个个体户中的最后一个,郑举选的营业执照有一段时间迟迟未发,加之出看守所时,有关部门让他“回家反省”,这使得他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让郑举选真正放心大胆地开始做生意的,有三件事。一是,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称赞汉正街搞活了市场,方便了人民生活,扩大了劳动就业,起到了国营和集体商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当时就听到满街都在谈论这事”。
另一件事,就是1982年l0月,国家工商管理部门在汉正街召开现场会,轿车把江边的人行道排满,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商局长,大多边走边向附近商户打听“哪个是郑麻瞎?”郑举选回忆当时的心情:“当时,我站在摊子前,不做声,虽说‘郑麻瞎’这个称呼不雅,听起来有些不舒服,但从内心里还是蛮自豪:这么多局长都来看我,找我,把我这当回事,是对我做生意的肯定。”
“最让我感动的是,1983年汉正街成立了个体劳动者协会,我这个以前被人瞧不起的坏分子,也成了真正的劳动者。”郑举选说着,声音有些颤抖。
郑举选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意,一分钱一根针,他一年能卖出1亿根;一角钱一粒的打火石,他一年能卖出2吨!1984年,郑举选在汉正街经营户中创下了4个第一:销售额第一、纳税额第一、各种捐款第一、认购国库券第一。最先步入汉正街个体户中的万元户、百万元户的行列。
禁区一个接一个被打破
汉正街成城市商品流通体制创新者
郑举选介绍,汉正街起初的定位就是小百货、小商品,我卖的也都是针头线脑。听其他同行说过,起初,汉正街不许卖大商品,谁要卖就罚款。可以卖童装,但不能卖衬衣;可以卖扣子型电池,但不能卖计算器,那些大件商品冰箱、电视,更是想都不敢想……
“除了不能卖大商品,还有很多禁区,比如,汉正街的个体户本身就是面向农村,以批发为主,但不能长途贩运,如果贩运就是投机倒把。在价格上,根据购货多少,确定货价高低。但当时在一些工业品上,政策上是不能随行就市来定价的,只有国营企业一口价。”
1982年10月16日,国家工商管理部门正式允许汉正街个体户批量销售国家计划产品,允许厂店挂钩,允许长途贩运,允许价格随行就市。这也就意味着,汉正街冲破了“三级批发、禁止长途贩运、统一工业品价格”的政策限制。
有专家指出,汉正街模式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之一。小岗模式是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首钢模式是工业企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而汉正街模式,则是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
打破了政策上的禁锢,汉正街步入快速发展期,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历了两轮大的开发改造和规划建设后,汉正街迎来它的极度辉煌:形成69个专业市场、2.7万余户商家,经营12大类20余万种商品,经营面积260万平方米,年货物吞吐量150万吨,成为华中地区最大商品集散地。
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汉正街这片土地太钟情,虽然早已退出商界在家赋闲养老,郑举选却对汉正街新时期的发展一直牵挂于心。“最近听说汉正街要按照‘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的总体定位,打造以时尚创意、现代金融、文化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世界级滨水中央服务区。”郑举选说,我听了很高兴,改革开放40年,我是见证人,更希望汉正街——这个曾经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不断创新发展,不断焕发出新活力,祝愿汉正街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