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7月3日讯 7月17日,2018年冬病夏治“头伏”第一天,武汉各大医院又将涌现人山人海敷贴场面,同时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第十五届冬病夏治节也拉开帷幕。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治疗,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目的。
从4月底开始,位于东西湖的武汉市中医医院药学基地(武汉市中医药研究所),就开始进入冬病夏治敷贴黑膏药的筹划生产阶段。仅两个月时间,至少要生产50万副敷贴,满足市民冬病夏治需求。
这片小小的冬病夏治敷贴黑膏药,是如何生产出来的?7月3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药学基地探秘,掀开黑膏药的神秘面纱。不探不知道,原来小小的膏药,生产过程中也蕴含着很多“黑科技”尖板眼。
桑枝搅拌 柔韧性好轻便安全
进入武汉市中医医院膏药生产基地二楼,就闻到一股药香味。从事30多年中医药工作的主任药师张义生说,“炮制、制剂加工过程中,有很多你想不到的技术!”据了解,药学基地有34个制剂文号,其中30个收载地方标准,占《湖北省医院制剂规范》地方标准制剂的1/10,使用量居全省前列。
药工们正在忙碌,有的在熬制,有的在摊涂,忙得不亦乐乎。地上,摆放着一些炒菜用的小铁锅,锅柄上,贴着膏药标签。空气中,弥漫着药味和麻油香味。“黑膏药从原料、辅料准备、熬制到使用,至少需要七道工序。”张义生说,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以保证效果。
6月28日,位于东西湖的武汉市中医院药学基地,药师工人正在用桑树枝搅拌熬制黑膏药。记者苗剑 摄
两位工人戴着口罩,分别在两个煤气炉平常炒菜的锅上,用一个树枝顺时针方向搅拌黑黑的膏药。“你们看,这是什么树枝?”张义生药师问,当大家都认为是普通树枝,张义生说,“错了,这是桑树枝!”为何用桑树枝搅拌?他解释,黑膏药要不断搅拌至凝固状态,安全轻便柔韧性好的桑树枝成为首选。如果采用平时大家炒菜用的铁锅铲,不便搅拌,金属棒与铁锅摩擦,在高温搅拌下易引起火灾,诱发安全隐患。另外,金属成为催化剂,高温下引起油脂氧化产生醛、酮等刺激性物质。
这里的膏药都是这样一小锅一小锅地熬制出来的吗?记者很是不解,不能用个大锅吗?像炒大锅菜一样,这样不快些?张义生笑起来,“我们当然也想炒大锅菜一样用大锅,大锅理论性上比不同批次小锅熬制膏药均一性要好,但因为不容易掌控温度,搅拌困难,实际上成品黑膏药在大锅内转化不均而致均一性更差,而且也不环保。”即使如此,为了保证安全,膏药基地熬制现场,也摆放着锅盖、青菜、湿毛巾、灭火器等,防止意外发生。
添加白蜡 去火毒调节粘性
因为膏药熬制达到300℃,两位熬制的工人衣服背后都湿透了。“这是很辛苦的工作,需要耐心和毅力,还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张义生说,膏药目前以手工打造为主,主要是尽可能地保证效果,未来可能用智能化机器代替一部分手工操作。
黑膏药对每一种用料成分,要求严格。比如其中使用的麻油,需要纯粹的芝麻油,否则会影响到膏药的效果。张义生讲了2015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黑膏药熬出来后,表面灰蒙蒙一片,而且摊涂晾干后,容易裂开,是什么原因?张义生仔细研究查找原因,最后发现是油的问题,这一批麻油中掺和了其他不纯的麻油,影响到了成品质量。“我们重新换了麻油,这种情况就没有再出现了。”
传统的膏药,熬制后需要在水中浸泡揉捏24小时,目的是去“火毒”(醛、酮等刺激性成分),而不是加速凝固。由于相对时间较长,张义生和其他药师一起研究创新,最终解决这个大难题。“添加白蜡在膏药内,既可以去火毒,还能调节黑膏药粘性,不影响疗效,而且只需要半小时就可以凝固,大大缩短凝固时间。”张义生说,这个工艺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手工打造 一天要制万副敷贴
在熬制现场的另一边,54岁刘坤宏师傅正在将膏药摊涂在裱褙材料上。有两种纱布,一种是带圈圈的不干胶贴,膏药涂抹在圈圈内。另一种是纯棉布材料,膏药直接平摊一个圆圈圈在纱布上。张义生说,第一种药膏纱布设计,还取得了国家专利。
刘师傅用一个筷子,非常娴熟地从锅中搅出药膏,然后涂抹在圈圈内,膏药要突出圈圈一点,但不能溢出来,平均10秒钟一个。记者拿起筷子也试着摊涂一下,不是膏药溢出来,就是膏药少了,一副膏药摊涂花一分钟。“这个也是有严格剂量规定,平均每副敷贴膏药达1.3克。”刘师傅说。
因为冬病夏治很是火爆,现在是旺季,平均每天要制作7000到1万副敷贴,摊涂工作也必须加班加点,从早上8点多钟,一直要忙到晚上8点多。刘师傅说,长年累月做摊涂工作,腰酸背痛,颈椎腰椎也有些难受,“不过,现在冬病夏治敷贴膏药,效果越来越好,我们累是累点,但想到对大家有效果,辛苦点,也不算什么。”
匠心之作 黑膏药吸收好刺激性小
张义生,武汉大城工匠,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彭银亭先生关门弟子,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药师。武汉市中医医院的16种敷贴类型,全部由他亲自监制。该院冬病夏治的汉派黑膏药敷贴制备技术,是在继承彭银亭制药工艺,借鉴非遗传承人林氏外用药制作技艺基础上,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中医适宜技术。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设备生产的黑膏药,具有“敷贴时间长、透皮吸收好、皮肤刺激小”等特点,其中多项技术取得国家专利。
1949年,彭银亭先生和10多位药工、医生,创办了武汉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中医联合诊所,并于1979年被评为武汉市“确有专长老药工”,招入武汉市中医医院。2002年,89岁高龄的彭银亭尚未收徒,手中宝贵的中药炮制技术面临失传。正在这时,勤奋好学的张义生打动了他,成为彭老关门弟子。
每次授课,彭老会事先备好教案,从早上9点一直讲到下午4点,有时中午也不休息。当时,正当壮年的学生都累坏了,而年逾九旬的师傅还在引经据典、滔滔不绝。在彭老严格指导下,张义生把格斗房内数百味中草药翻了个遍,四年后以一沓沓厚厚的听课笔记,以及数万字论文、优秀实物操作,顺利毕业。
2009年大年初一,96岁彭银亭老先生驾鹤西去,将自己毕生心血——中药炮制笔记留给爱徒张义生。此后,张义生开始着手整理师傅经验,拟准备著书出版发行。彭银亭中药炮制技术,也获批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与成都、江西、北京等地的中药炮制技术相比,张义生将彭老的炮制特色,定义为汉派中药炮制技术。“是药不丢,非药不用”,这是汉派炮制中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比如莱菔子,是一定要去皮的,绝不能笼统一锅煮了,因为它的皮与仁作用相悖。”张义生说,这就要求炮制人员绝不能怕麻烦,要用绝对的虔诚和专业精神,来完成所有工序。另一方面,加工中哪怕是边角余料,只要还有用,也不能丢弃,这是药工的责任感,也是对药材的尊重。(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张姝 周曌 薄云娜 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