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6月21日讯 (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今年开始,金秋9月将多了一个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时间定在每年农历秋分,这是属于所有中国农民的节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这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规格之高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这一节日的重大意义。
节日赋予自然时间重要的节点、文化内涵。“中国农民丰收节”,将中国的农历时间重新唤醒,把“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的农历秋分提升至国家生活的重要时刻,它将为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农耕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丰收节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中国农耕文化,一如中华文明,数千年来未曾中断。在中国广袤的田园山水之间,中国人民在辛勤劳作中创造了不断开拓发展的农耕技术,以及由此孕育的祭祀、礼俗、人伦、情感等等,见证着人与自然和谐诗意的关系,中国人对生命、宇宙、社会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由此塑造着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为所有中国农民设立的这个节日,更提醒着我们,中国的农村大地迎来的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发展的机遇,而是一场全面融入民族复兴的浩荡文明进程。“乡村振兴”,一个简短的词汇,正在改变的是中国农村发展、生活的整个场景,是中国农民彻底摆脱“城市化”眼光的审视,是很长时间以来,被媒体、学者视为凋敝、边缘的乡村重新进入主流文化视野,获得各种发展资源的关照。
曾几何时,在所见的各种报道、舆论之中,农民是缺乏“存在感”的。大城市的一个娱乐事件,甚至可以有铺天盖地的讨论,而许多农村地区,对于当地农民生存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大事,往往难以形成传播“流量”。许多扶贫干部在感叹,现在农村的青壮年都出走了,当地的文化生活也往往匮乏,比如聚众赌博一时成风。在一些社交平台中,“农村底层物语”的呈现是各种荒诞感、无意义感,农村底层的形象仿佛很另类,是城市生活无法感知的存在。一个赋予所有中国农民的节日,以国家态度重新确认农民在这个国家生活中的地位,正如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中,国家从方方面面为农村注入无穷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
我国古代就有庆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传统。目前,我国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比如藏族的望果节、畲族的丰收节和彝族的火把节。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逐渐变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树立了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不仅为农民营造精神的乡野,也激发所有的人对望山看水的乡愁,汇聚起人们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
距离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约还有三个月的时间。三个月后,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一定会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