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正在发掘的古墓群,有助探索长江中游地区文明进程
2018-06-14 22:33:00 来源: 央视网

独木棺及放置于棺盖上的瓮棺(灰白色印痕为板灰痕迹) 彭小军供图

长江网6月14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万建辉)今年3月至今,考古工作者对位于荆门市沙洋县的城河遗址王家塝墓地集中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00余座,发掘出大量随葬品。13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小军告诉记者,这将为全面了解长江中游地区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布局和社会组织结构提供新的认识,也为探索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信息支撑。

城河遗址位于荆门市后港镇,最初发现于1983年,根据采集到的陶片被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10月,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复查,认为该遗址可能为屈家岭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城址。目前,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11月,为探索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城址,尤其是中等规模城址的聚落布局和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沙洋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城河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随后进行多次发掘,确认该遗址为屈家岭文化晚期—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城址。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小军介绍, 2017年,考古队在城河遗址西北区域王家塝,发现屈家岭文化时期大型墓地。今年3月,联合考古队开始对王家塝墓地开展勘探、发掘。通过系统布方发掘,发现墓葬200余座,其中多数为新石器时代墓葬。根据勘探和发掘情况,墓地东、西、南界已明确,北侧仍存在大量墓葬。墓葬分布十分密集,有少部分存在打破关系,显示出作为一处公共墓地,有着明确的规划和布局。

从已发掘的部分墓葬来看,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根据观察,墓葬在空间分布上似乎存在分组现象。这种墓葬面积的差异和空间分布,很可能意味着社会分层和群聚现象。随葬品种类以陶器为主,组合多为细颈壶、豆、罐、小鼎、杯、盂形器等,且以磨光黑陶为多,一些器类组合为首次发现。同时可见漆皮、猪下颌骨等遗存。目前发掘的唯一一座4.5平方米的墓葬出土了石钺和木器。此外,一些墓葬的外侧似乎存在祭祀坑,并随葬大量陶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