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6月14日讯(长江日报记者毛茵 通讯员邓盛强 陈识)不少家长到心理门诊问医生,怎么消除孩子的“手机瘾”?武汉市心理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李闻天却说,青春期孩子最易犯“手机瘾”,而孩子的“手机瘾”往往是家长让他们背了黑锅。想想孩子玩手机时,家长在做什么?
14岁的小强算是个“拆三代”,家里有钱有房,父母每月有出租几套还建房的租金,根本不用工作,就生活得特别滋润,他们每天睡到中午起床,打麻将打到深更半夜。小强想吃什么就给他点外卖,吃完了小强就往床上一躺玩手机,玩游戏、玩抖音、看八卦……一晃时间就过去了,经常父母半夜“下班”回来他还没睡。直到老师不断向家长反映孩子上课出神玩手机,这对夫妻才慌了神。
去年9月把女儿送进重点班时,周女士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不料,临近学年结束,老师却告诉她,女儿成绩下滑严重,下学年估计要转班了。周女士顿时觉得如五雷轰顶。她心目中的女儿学习努力自觉,从不让人操心。她是企业部门经理,经常忙到晚上十点才到家;老公经营一家私企,更是难得落屋。回到家里,爷爷奶奶总说孙女乖,整晚上都趴在桌上学习。她有一次突然袭击早回家看看女儿究竟在怎么学习,终于发现孩子抱着手机一边追剧一边跟人微信聊天。
孩子出现问题,许多都是由于家长忽视造成的。李闻天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好奇,又有很多困惑,当他们得不到情感沟通满足时,便会把注意力移向虚拟的世界,“手机瘾”只是他们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一种途径。
李闻天介绍,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8个月以内的婴儿不应该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岁的幼儿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对于6岁以上的儿童,父母要依据具体情况对孩子接触电子屏幕时长进行管控。如果家长朋友觉得自己的孩子有了所谓的“手机瘾”,就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只从时长上进行规定,而要先找原因,并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健康的成长模式中来。
他解释,电子设备的使用更多的是被动注意,看的人不用花费什么力气就能沉浸其中;但学习等任务需要人的主动注意,需要投入精力在里面才能够看得进去。另外,有些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他们可以在里面找到团队的归属感,找到同伴的认同感,找到胜利后的价值实现感,这些本来就不是问题。家长可以考虑一下,对孩子是不是缺少陪伴、关爱和交流?为什么他们只愿意从游戏中或者虚拟世界中去获取这些感觉?他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是挫败的、很难被他人理解的?
李闻天奉劝父母在自己工作或娱乐的同时,要多花点心思,在现实世界里多陪伴孩子、倾听孩子、肯定孩子。如果真的已经到了心理问题的程度,要带着孩子一起找心理医生咨询。要让沉迷于手机的孩子走出来,除了孩子以外,整个家庭系统都要做很大的调整,这就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