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人存在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2018-06-13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鱼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在实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通过借鉴和吸收进化论、生态学、农业化学等科学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形成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思想。

人与自然的系统构成。针对旧唯物主义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做法,马克思、恩格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自然演化中,社会运动不仅是在自然运动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囊括和包含了自然运动的成果,开启了自然运动的新方向。在劳动进化中,不仅实现了从自然运动向社会运动的生成,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使二者的关系成为一种有机关系。这样,人与自然就结合成为一个系统。因此,必须始终注意和把握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即系统性。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一方面,自然的客观性、前提性和条件性始终存在。自然界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没有自然界,人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创造。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样存在。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人促进了从原初自然向人化自然的生成,证明其是社会存在物。但是,实践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人与自然的协同作用。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甚至存在着自然生产力。在马克思看来,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自然生产力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体现的是自然生态力量的经济价值。

人与自然的社会建构。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对待自然界时,其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在现实中,只有当一个除其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时,才会有现实的劳动。显然,人与自然关系总是受人与社会关系尤其是所有制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和解。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这一思想是关于人与自然的系统发生、历史演化、社会实质、未来走向的科学。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都不可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针对生态治理中各自为政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里,命脉是指世界系统当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生命共同体是指各种要素通过物质变换而形成的生态系统。进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提出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这表明,人与自然是通过物质变换构成的有机系统。这样,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系统构成的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针对将环境和发展对立起来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者是环境方面的规定,要求实现自然价值和生态效益。后者是指发展方面的要求,指向的是经济社会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绿水青山能否转化为金山银山,关键在于能否把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进而,十九大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样,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自然界共同构成财富源泉的思想和自然生产力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经济学基础。

坚持资源资产公有性质。为了有效防范市场失灵、切实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我们党提出,必须坚持自然资源资产的公有性质,保障全体人民分享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收益。进而,十九大报告提出,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这样,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国有化的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社会主义基础。

满足人民生态环境需要。为了超越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抽象争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和党的宗旨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而,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这样,就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绿水青山中诗意地生活

在新时代,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就是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中,加快建立生态经济体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经济途径。马克思指出,化学的进步不仅可以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而且可以实现废料的循环利用而创造新的资本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抓手和途径。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物质支撑。

将生态文明融入政治建设中,加快建立生态治理体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政治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全面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将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加快建立生态文化体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文化途径。马克思指出,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自然,在自然界实现人道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将生态文明上升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

将生态文明融入社会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的同时,加快建立生态动员体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社会途径。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因此,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只有坚持共有和共建,才能实现共建和共享。

最终,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就是要让人民在绿水青山中诗意地生活,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张云飞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宗夏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