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倍体稻技术独享16件专利 增产量有望解决饥饿难题
2018-06-10 08:41:00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长江网6月10日讯(长江日报记者 陈诚 通讯员王斌) 6月9日,在2018年第四批科技成果转化签约大会湖北大学专场,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蔡得田团队就“多倍体水稻生物育种技术”项目与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达成签约协议,签约金额高达3亿元。

该项目负责人蔡得田教授介绍,目前普遍种植的水稻,包括超级杂交水稻,都是二倍体,即2套染色体。多倍体水稻育种基于植物进化原理,将二倍体水稻杂交加倍而培育成多倍体新品种的育种技术,植株发育高大粗壮,穗大粒大,比二倍体水稻重3/5以上,米质优,抗逆性强,增产幅度大。

结实率低一直是研究多倍体水稻的瓶颈,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蔡得田团队终于攻克这一难题,将结实率提升到了85%,使得这种优质大米进入到百姓的餐桌又近一步。2016年,经国家农业部批复,国家投资684万元成立了“国家多倍体水稻育种创新基地”,使用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的多倍体水稻企业研发中心也已投入使用。

据知识产权研究分析,世界多倍体生物专利共24件,以湖北大学和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发明单位的有16件。近年来,研发团队对多倍体稳定品系进行了多点筛选,待通过区试鉴定后即可进行大面积生产种植,可以说多倍体水稻的大面积应用已经到了最后一道程序。

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第一期的增产目标,增产达到了10%,相当于每亩增产150斤,第二期和第三期将逐步达到增产25%的目标,每一期时间跨度为5—7年。届时,全中国4.5亿亩水稻种植面积,世界21亿亩水稻种植面积一半种植上多倍体稻,每亩只要增产200斤,世界将基本摆脱粮食产量供应不足问题。该转让技术将持续应用,以武汉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进军世界,引领新一次绿色革命。

链接:

坚持优质早稻品种选育,水稻品种新增效益约60亿元

多倍体水稻是湖北大学近年来一项硕果累累的创新成果,除了多倍体水稻,优质早稻的研究也是湖北大学的又一特色。据该校团队负责人居超明介绍,由该校自主研发的优质温敏核不育系HD9802s系列早稻品种已在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省区累计推广了5411万亩,新增效益高达60.61亿元。

优质早稻品种选育是湖北大学持续了多年的科研方向,经过周勇、徐国成、居超明等三位教师近30年的研究,创制了优质不育系HD9802s和R287、R42等系列恢复系,解决了早稻稻米品质差的难题。

HD9802s系列早稻品种,首次实现了杂交早稻优质、高产和早熟的协调统一。该系列多个早稻品种,同样也适宜晚稻播种,有8个品种先后23次被列入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计划。

与企业合作育种、联合开发是湖北大学水稻育种的传统,居超明团队不仅继续坚持与湖北省内企业开展合作,与外省企业同样开展育种合作。该育种技术继获200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1年获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贰等奖,2012年获湖北高校十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奖励之后,还获得201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